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任何评价,都逃脱不了测不准原理!也说CSSCI

已有 2910 次阅读 2017-1-20 15: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同济学报被踢出CSSCI,主编怒斥“潜规则”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2017-2018)目录》,一批知名高校学报被“踢”出了所谓C刊“核心版”,包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等。同济校报主编、人文学院院长在微博上声明,怒斥其中的“潜规则”:“本主编不思进取,更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影响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场。”

对于此类问题,本博有以下看法——

社会现象中“测不准原理”无处不在

测度行为与被测度物之间往往会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干扰,因此某些物理量很难通过仪器测度的方法得到准确的测度,这就是“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事实上,不仅在自然科学中、而且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测度行为(测度器具)与被测度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如,经济核算指标与测算物之间往往都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测不准现象”,环境经济学家Daly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对纺织产品进行核算时,如果用长度来衡量那么织物就会变窄、如果用面积来衡量那么织物就会变薄、如果用重量来衡量那么织物就会变厚。也就是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最终都会偏离最初所设计的评价尺度

其实,测度行为(测度器具)与被测度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测不准”现象又何止存在于物理学、经济学之中呢,几乎可以说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俯拾皆是。戴利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现今的大学教授,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越来越短的论文、合著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为现在衡量学术水平的指标是“出现姓名的出版物数量”而不是“内在理论知识的发现与传播”。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身边找到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

媒体新闻左右着受众的视野和思路。新闻(电视上的、报刊上的、互联网上的)的本意是真实记载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以使更多的受众、更加迅速、更加准确地了解事件的真相。然而,随着媒体的发达,本来作为“记载行为”的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主导性的作用,通过媒体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比如一场战争的发展、一场选举的进行,其过程几乎是媒体在推动着进行的。一个事件是不是重要、并不是完全由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关注什么、什么就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媒体的关注、那么即使再重要的事物也不会显得那么重要。“关注”与“事件”之间呈现出一种倒置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新闻很难说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描述,更多的是新闻引导大众。这就好比是:把一张真实的地图,用不同的比例将其放大,受众看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是真实的、而整体的全貌则是被歪曲的或者说是被误导的。

股市行情影响着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股票交易行情,本意是,单支股票的行情反映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总体行情反映的是人们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然而在现今的经济体系中,宏观经济调控者不得不顾及股市对经济政策的反应、而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引导股市行情的走向及其振荡幅度,对股市的关注程度反而超过宏观经济运行本身。微观经济活动的关联者、参与者关心股市走势就如同出行前关心天气预报一样专注,甚至会对某些刻意“创造”出来的股市数据而对经济运行作出乐观或悲观的判断、进而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之所以,人们对股市行情如此地“迷信”,归根结底在于“股票指数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一“测度行为”造成的,殊不知股票指数是可以通过外在措施去刻意做出的。很多的赌盘活动(如,选举赌盘)也与此类似,本意是以一项未知的客观事物作为参照物,但由于赌博者的逐利行为而反过来影响“客观事物”的结果,如在选举过程中赌盘的开出一方面会影响没有明确倾向的选民的投票倾向、另一方面则会影响投注选民的投票行为。

日记影响到记述者的言行。日记,本来是个人真实记录个人的言行的私人记述,因为是记录者所亲历的一切、同时又秘不示人,所以应当是最为真实的。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个中原因就在于日记并不仅仅是被动地记述所发生的一切、而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言行。个人的言行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记日记这一行为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钱钟书笔下《围城》中的方遁翁,这位老先生在教导子女、与亲友交往中的所言所为多半是为了记日记时有这样那样精采的一笔。这就有点类似古代的皇帝,为了有一个好的历史记载或者害怕一个不好的历史记述,而决定做或不做某件大事,从而影响到历史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即使象记日记、历史记载这样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被动的记述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行为者、决策者的动机和行动。

上述例子表明,无论是宏观层面、微观层面、还是个人行为活动中,“测不准原理”都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在社会生活中的确的确普遍存在一条“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测不准”现象的广泛而普遍地存在,对人们的认识乃至对人们的行动都会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一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关注点、而不考虑其他重要的乃至更为重要的方面;二是把事物非均匀性地放大、而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真实的事物;三是为从“测度行为”中得到“好”的评价、刻意地迎合“测度行为”、甚至刻意地迎合被“测度行为”所歪曲的方面。然而,“测不准”现象又是客观存在、无可回避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来克服“测不准”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呢?关键还在于“测度行为”本身,在“测度”时首先要问一问,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测度”?拿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来作为“测度”指标是否恰当?测度指标与测度事物之间会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交互影响(亦即“测不准”现象)?如何解决“测不准”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测度”指标的多样化、对“测度行为”进行制衡或许能够有所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028847.html

上一篇:“全国教改创新杰出校长奖”是啥奖
下一篇:淳朴农村不再,成因是什么?
收藏 IP: 60.25.107.*| 热度|

4 史晓雷 康建 吕喆 岳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