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瑜伽脑电图研究结果

已有 994 次阅读 2023-1-30 03: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瑜伽脑电图研究结果

根据整个第一组在练习期间不同时间间隔的KEAM平均数据分析结果。

脑电图上出现了所有过度活跃的颜色——粉色、红色、黄色和绿色。这就是脑电图显示β波占优势的地方。右边的图片显示了一个人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休息的平均值。地图显示了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呈现出绿色和蓝色。

愤怒的人的平均值脑电图显示了最佳的脑细胞过度活动。脑电图录像显示,β波激增。但当后来对练习瑜伽的人的大脑图谱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大脑可能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这清楚地表明,瑜伽能引起脑电图模式的定量变化,并改变人类大脑中vritti的定性特征。

瑜伽的初始阶段,当放松开始时。在瑜伽练习期间,闭上眼睛后的第一段时间,两个半球的表现都达到了平均水平。在覆盖额叶的紫色、红色、黄色和绿色中,观察到不同强度的活动。在大脑中部,观察到β活性,仅限于枕区的深蓝色斑点,并伴有α波。此外,据观察,在意识回路开始时,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活动减少,而在右半球,阿尔法活动更为明显。

在瑜伽练习阶段,意识沿着身体前部向下移动,第一组人产生了阿尔法波,这通常与放松和接受能力有关,分布在两个半球。这表明整个大脑处于对称的平静状态。

脑电波的同步意味着正在进入一个越来越放松的状态。此外,在完成意识巡视并要求受试者准备可视化时,第一组的平均EEG值显示,α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额叶的活动所取代。这可能是阿尔法波的中间平台,其优势据说是通过瑜伽瑜伽来发展的。

EEG显示出大脑活动的显著变化,即使眼睛只是睁开然后闭上。当眼睛闭上时,阿尔法波出现的频率更高;眼睛一睁开,β波就会出现。α波对应于平静的精神状态,β波对应于精神活动。光的简单刺激也会导致大脑和身体的许多变化。因此,通过允许调光并保持刺激源恒定,人可以暂时停止刺激反应机制的操作。埋藏在外界某处的心灵再次回归。这是真正集中注意力的时刻。

作为一种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运动,放松的过程体现在瑜伽的放松概念中,即ida和pingala之间以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系统,在被动和主动之间,在精神和体力之间。

深度放松的阶段。在练习瑜伽时,有些人可能会睡着。这是睡眠状态进入大脑的开始。EEG模型和这里的地图清楚地表明了θ波和δ波产生的优势。这就是瑜伽睡姿能够引起深度睡眠和深度放松的原因,与正常睡眠相比,深度睡眠的特点更多的是意识,而不是缺乏意识。

大脑的两个半球很少在一起工作,而瑜伽垫产生同步和对称的α波和δ波的能力表明了其在多种疾病中有益应用的可能性心身问题。

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可能是由与日常问题或神经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障碍、创伤事件、,大脑损伤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在大多数情况下,放松可以帮助正常化和平衡大脑唤醒。

纠正的问题“失眠”和放松系统如何帮助改善梦境

-每个人都知道失眠是什么,但你知道睡眠医生识别出100多种不同的睡眠障碍吗?是的,事实证明,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失眠很难治疗,咨询医疗专业人士总是合适且有用的。重要的是要确定诸如睡眠呼吸暂停、更年期激素变化、不安腿综合征、慢性疼痛、耳鸣、酗酒和其他健康障碍等医疗状况,这可能是睡眠障碍的基础。我们可以推荐你去看一位精神科医生,他使用脑电图来诊断大脑活动,并为你提供个性化的放松疗法-系统和电生理参数,根据你的神经系统的具体情况调整。这是一种无需药物的失眠治疗方法,通过训练和“学习”神经系统以达到更正常的大脑兴奋和激活水平。

-即使没有确定失眠的医学原因,失眠的原因也有很多——不规律的醒觉和睡眠状态、缺乏体力活动、卧室温度升高、,慢性压力和焦虑,养成对失眠状态做出反应的错误习惯等。在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医生目前治疗失眠(失眠)的选择非常有限——失眠中的睡眠效果或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的特定指导程序,培养应对失眠状态的新习惯,训练放松和减压技巧。长期来看,服用安眠药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会产生副作用,导致依赖和精神表现和注意力障碍。

-另一方面,许多人因失眠而过于紧张和紧张,以至于在失眠发作时无法练习放松技巧。当试图通过各种放松和呼吸控制技术来刺激睡眠时,没有多少人会更加紧张。这些尝试注定会失败——睡眠是一种完全缺乏身心努力的非自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放松被证明是放松身体和神经系统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当大脑被无尽的想法所激发时,它会帮助你找到休息和放松的状态——无需刻意努力,安全,无需药物,无需依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4030.html

上一篇:瑜伽脑电图研究(1)
下一篇:头带式脑电图技术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