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从最浅薄的边缘开始行走

已有 2870 次阅读 2014-1-1 12:1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从最浅薄的边缘开始行走


 
一部好的作品取决于作者对其注入了多少生命的浓度,沈迦对于《寻找·苏慧廉》注入的是对故乡的温情和对信仰的回归,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好。
 
■杨大壹
 
如果不是《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我不会知道白岩松口中的那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知识分子里面有一位叫沈迦的人。在一期《壹读iRead》杂志对白岩松的专访中,他提到现在的中国在他看来是“AB”面,“我一方面看到一些我不喜欢的公知,另一方面又看到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在研究真问题,比如我翻金雁的《倒转红轮》,翻《寻找·苏慧廉》、我看《工厂女孩》……”
 
沈迦在序言里说:“我仅是感慨于这一发现,并试着想借苏慧廉的酒杯,倒下中国一个世纪的歌哭,并期待苏慧廉及他的师弟成为我们进入回首百年时一个可资分析和咏叹的角度。当然,我更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我将这一对象置于宏观背景中进行思考的努力,尽管它可能是一个雄心和能力失衡的产物。”
 
记录历史应该有怎样的维度,一直是知识分子们所不懈完善的工程同样也是一个无底洞。我们既不能盲目拔高历史进程,又无法完美地把握过去人物中的心思。好的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无一不是主人公跨越了时代而又在时代之中颠沛流离。而好的历史文学作品则无不是诚恳地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人。
 
沈迦记录的苏慧廉便是如此一人。他普通到有些卑微,同时也高尚得让人无法企及。从沈迦真实的还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国人在中国历史上的成长。从传经布道到建设医院,从劝人向善到开设学堂,从逃离石块的攻击到斡旋于中英两国间的条约。我们能看到苏慧廉走来的一路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幕幕回放。在沈迦笔下一条毛细血管式的细微描写,慢慢还原出来了一个历史巨人的清晰轮廓。
 
仅有情怀和笔法是写不出这部书的。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大量的引用和注释,这甚至让人有点怀疑此书的定位,难道是一部学术性传记吗?
 
其实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沈迦认为中国的历史离今天越近竟然越模糊,稍一深入就会发现与教科书里讲的大不一样。在这个缺乏信任的时代,他必须尽量用这些来自一手、第一人称的记述材料来提醒读者,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细节与角度。
 
另一方面,作为记者出身的沈迦也一直没忘记老先生的教诲——“好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不是玩儿杂耍,而是一种对事实的负责态度。写这部书期间,沈迦补读了一两百本书。要知道在这个全民一年阅读量仅是个位数的现在,一两百本书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样的兢兢业业下,也难怪白岩松会肯定这是一踏实做学问的知识分子。
 
在一次和“中国式合伙人”王强的对话中,他说:“当李丹、方于夫妇用尽一生翻译出《悲惨世界》时,他们将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注入了这部作品。我们看到文字下面凝结的是伟大译者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好。”一部好的作品取决于作者对其注入了多少生命的浓度,沈迦对于这本书注入的是对故乡的温情和对信仰的回归,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好。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本关于天主教徒德兰姆姆的书。她在伟大的另一面完美地验证了铃木俊隆禅师的那句话,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余英时曾说,一种文化传播,总是从最边缘、最浅薄处开始。苏慧廉的时代是中国最薄弱的时代。他最大的力量来源就是他的宗教信仰,孜孜不倦地传播让更多迷失的人找到了自己。他也许痛苦,但是他永远坚定。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混乱的日子里,在灿烂的小院子里,耸立着一株中国常见的可爱的粉色月季花,这也是领事妻子送来的。它像是对美和秩序的敬礼,也像是对周遭的喧嚣作出的一个迷人的抗议。
 
这本书也像那朵可爱的月季花,在字字句句地对历史敬礼,在对那些心灵和精神之美的秩序歌颂。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沈迦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3-12-27 第15版    书评)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54828.html

上一篇:科普书要争夺话语权
下一篇:两院院士路甬祥: 科学家应时刻谨记社会责任
收藏 IP: 122.198.132.*| 热度|

3 金拓 张忆文 jimiy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