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以日本3·11大地震为例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已有 4893 次阅读 2011-3-17 08:0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校园安全, 日本大地震, 珍惜生命

每当校园发生安全事故时,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们不珍惜生命,抱怨平时对校园安全重视不够,抱怨学生缺乏基本的应急能力,抱怨我们的安全教育没有成效。可是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们的校园却跟没事的一样,似乎这个牵动全世界人神经的事件跟我们无关。其实,在笔者看来,此次大地震恰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鲜活的生命教育课,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未必都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生命教育是鲜活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的是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考试。大家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内容,笔者以为课任老师应该及时把此次大地震中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教科书的安排。还有学校可以利用晨会宣传生命教育的意义,利用课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大讨论。而事实上,大地震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素材。

长久以来,经过多次地震灾害教训,日本政府和国民早已有了这样的共识:防震救灾学校安全是第一位的。据报道,“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因为“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这是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中的一句原文。笔者认为这句话富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地方在于,他把学校首先定义为托付孩子们生命的地方,这是对传统定义:学校是学习的场所的超越,这种超越明确告诉人们在学校,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生命价值观的主导下,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了18次大地震,无一位学校师生因校舍坍塌而遇难。2004年发生的那场地震,灾区的250所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倒塌。

另外从一些细节上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生命教育是多么的实在。比如学生平时用的坐垫,当灾难降临时立马可以变成防护罩。所有学校建筑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学校避难储藏室,平时就备有各种物品。几乎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避难地图,私家车上一般都备有一个“防灾箱”里面装着各种应急用品。

政府的重视必然影响到学校教育,据调查,有高达75%的日本小学生认为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每一位日本学生12年中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其中的演习多是突然“袭击”,可以说抗震防灾演练已经成为日本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地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准备好了吗?”已成为日本国民的心态。将生命教育上升到精神层面,珍爱生命就会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和日常的意志。

亲临日本地震灾区的记者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灾难面前日本人的淡定与秩序表现出了极高的文明素养,不仅很少见拥挤和哄抢的场景,而且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情形屡见不鲜。连日来,笔者一直关注着整个事态的发展,每当看到灾区那满目疮痍的惨状,我都不由自主地担心,如此糟糕的困境下,人们该怎么生活呢?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秩序与礼让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养,其实它还是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现。一位旅日华人介绍说当地震发生时,6个幼儿园的老师围着他儿子,手拿着被子随时准备扑上去保护小家伙,那天因道路瘫痪,他只好步行前往幼儿园,等到晚上22点才接上儿子,可老师们就这么一直守护着他的儿子。另据报道,此次重灾区宫城县女川町有百名中国研修生,由于当地日本民众的大力协助得以生还,只听这些中国学生说“要不是这些当地人的帮助,我们早就没了!”一位名叫曹晶的也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逃生中,这些当地人对每一个生命的同等尊重,将让得到救助的研修生感动一生。

事实上,回想起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许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秩序,结果造成更多无辜生命的罹难,这样的悲剧已经重复上演不知多少回,可是我们并没能从中汲取教训,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秩序当成是小事,没有把它上升到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据报道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国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与淡定,他们不仅很少怨天尤人更很少人因此而记恨大自然。这种乐观与豁达就是建基在敬畏自然的价值观上的。

自然孕育着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敬畏自然就如同敬重母亲一样。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实在是担心有的学生由于偏知,或者价值观不正确,会因为人类遭遇了天灾就因此而记恨于大自然。其实,越是在天灾面前,人类越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虽然说此次大地震未必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但其核辐射危机却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再说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人类的活动是脱不了干系的。显然,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与天斗、与地斗这样的哲学观,那么人类必将遭致更多的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校园安全必须从生命教育入手,技术手段与管束制度治标不治本。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善于利用即时发生的事件,进行现场说法,否则那些价格昂贵的现代化监控设施以及相关人力的投入,只能是浪费了一笔额外的开支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423268.html

上一篇: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
下一篇:谁是制造教育悲剧的祸首
收藏 IP: 218.17.223.*| 热度|

2 杨华磊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