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班弟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tworm 从事脂类代谢与疾病研究!

博文

肥胖——你健康的杀手

已有 4397 次阅读 2011-8-1 11: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杀手

上周五(729号)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有一篇News,标题是“A World of Chronic Disease”,专门谈到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问题。在此,我也来谈谈肥胖的一些问题。

生物体能量的平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体系,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往往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超重或者肥胖。目前,超重和肥胖已经取代营养不良和传染性疾病(AIDs、结核、疟疾等),在世界范围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和首要的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约2/3的人肥胖或者体重超重。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肥胖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报道,近5%的中国人肥胖,某些城市中肥胖人群高达20%;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超过7亿人肥胖。

超重和肥胖不仅仅只是影响形体美丽和行动等,它往往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癌症等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紧密相关,还和胆囊疾病、关节炎和痛风、睡眠等多种疾病相关。每年全球至少有280万成年人死于超重、肥胖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每年因治疗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花费占到了所有疾病医疗卫生费用的10%以上。在美国,肥胖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约30万,疾病负担约1470亿美元(2009);欧盟每年约1百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疾病。在中国,2003年肥胖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带来的疾病负担高达211亿人民币,占当年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杨文英等2010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 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同期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推算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2百万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亿48百万以上,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2006-2015,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风等会造成中国经济损失5580亿美元。

引起肥胖的因素很多,如食物、缺乏运动、睡眠、药物、肠道微生物、遗传等。自工业化和绿色革命以来,人类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的食物中,摄入的脂类和糖分逐渐增多;汽车、飞机、电视、电脑等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我们人类的生活变得十分便利,但运动量大大减少。过多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以及久座不运动的生活方式把我们人类快速带入肥胖的时代!药物中女士担忧服用避孕药会改变体型,导致肥胖。但近期Science上一篇文章分析了避孕药和肥胖的一些研究报道,认为避孕药和肥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药物如避孕药和抗忧郁类药物和肥胖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和肥胖之间的关系是近4-5年来的一个研究新领域和热点,Jeffery Godon领导的研究小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做了很多的研究,分别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肠道微生物种群和肥胖症的相关性还处于争论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肥胖的遗传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在众多的导致肥胖因素中,基因的确起着主导作用,40-70%的肥胖皆源于基因。常规的遗传分析方法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掘出至少600以上和肥胖相关的基因,如CRHR1, CRHR2, GPR24, LEP, LEPR, MC3R, MC4R, NTRK2, POMC, PSCK1SIM1单基因突变肥胖基因。利用GWAS方法已找到了30多个和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除FTO的功能做了一些研究外,绝大部分GWAS找到的基因/位点的具体功能未知。大鼠、小鼠、线虫、果蝇等模式生物为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动物模型。在小鼠、线虫和果蝇中通过QTLGWAS, RNAi等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别筛选到了大约300个、450个和500个肥胖和肥胖相关基因。综合来看,目前通过人类和模式生物如大鼠、小鼠、线虫和果蝇等物种中已经找到了近千个和肥胖相关的基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对肥胖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针对造成肥胖的遗传、社会和环境因素,未来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继续深入研究。1,肥胖的遗传机理:不仅发掘更多和肥胖相关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而且需要从细胞、器官、个体水平上阐明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和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互作关系。2,生活方式中加强饮食和运动的研究。在模式动物上开展的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应用到人类上,因为人类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很难精确地控制,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而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3. 减肥药物。可以这样说,目前市场上没有好的减肥药物,市场上的减肥药物要么不是副作用明显(如去年和今年下架的西布曲明),要么减肥效果不稳定,反弹明显。因此,寻找好的减肥药、研究影响体重改变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应该是一个重点。(我建议美女们吃减肥药不如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花了近2小时草草写到此,如果不懒惰的话,以后会对肥胖的研究写一些专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4614-470590.html

上一篇:女儿,我为你骄傲!
下一篇:我就是穷二代
收藏 IP: 159.226.149.*| 热度|

3 许培扬 姜颖 李光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