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郭杰: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郭杰 2023-1-23 08:50
一、文学传统:超时空的回响 文学的历史发展,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文学创作对既往文学传统不断吸收继承、而又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继承固然是传统的延伸,而超越也同样为传统提供了新的成分。久远悠长的传统,犹如超越时空的回响,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总会波及到后来每一位作家的艺术精神 ...
16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郭杰 2023-1-20 13:07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所出现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而且也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从学术文化研究方面来说,一个显著的例证就是,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探讨和反思在不断的提高和深化,形成了一个颇为繁荣的局面。从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勃然兴起的“文化热”,到世 ...
14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一部不该被遗忘的著作——重读杨公骥《西藏古史考》
郭杰 2023-1-20 13:05
在雪域高原的那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西藏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巨大的魅力,令人神往。正像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有时会掩映于茫茫云海中间一样,在学术研究(当然包括西藏研究)方面,有些具有厚重学术含量的研究著作,也可能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而未能突现在世人面前,没有产生出应有的广泛学术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令人 ...
11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杨公骥的学术风范
郭杰 2023-1-20 13:02
在中国学术界,杨公骥先生以其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卓越成就而享誉学林,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文学》( 一九五七 )、《唐代民歌考试及变文考论》( 一九六二 )等书,都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对象,论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同时,杨先生的学术研究,又远 ...
13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屈原:民族文化中的不朽歌魂
郭杰 2023-1-20 12:58
一、 屹立于古老民俗中的诗人 ——端午与屈原 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节日,往往是与古老的民间习俗、奇幻的神话传说、著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如 “寒食”(“清明”的前一天)是为了纪念纪念晋国的功臣介之推,“七夕”(农历七月七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传说……,如此等等,不一 ...
14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礼乐传统下的孔子音乐美学
郭杰 2023-1-20 12:56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学派,继承了中国上古时代(特别是西周以来)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凝聚和定型的作用,成为千百年来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贡献和影响,是无与 ...
12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公木的“第三自然界”
郭杰 2023-1-19 09:5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公木先生是极为注重理论思维、在诗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位杰出诗人。他晚年出版的《第三自然界概说》,堪称其毕生覃思精研的心血结晶,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闪耀出深邃的智慧光芒。今天,在公木先生离开我们20周年之际,重读 ...
11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郭杰 2023-1-18 16:03
尽管几乎每一个民族的艺术史都可以追溯到古老诗歌的开端,人们还是有理由相信,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诗歌,在艺术形态上必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同样的,关于诗歌的基本理念——诗学,也会由于文化背景、审美心理、诗歌传统等的差异,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面貌。 &nbs ...
12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郭杰 2023-1-18 15:33
回顾过去的百年历程,任何对中国学术文化思潮发展之轨迹有所了解的人,都不能不惊叹其天翻地覆般的巨大变化。就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是,随着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学术领域的不断开拓、治学方法的更替创新,特别是由于一些学贯中西、淹博古今的国学大师及其经典性的学术著 ...
10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话说《橘颂》
郭杰 2023-1-18 15:31
《橘颂》在《九章》中(甚至在全部楚辞中)是一篇非常独特的作品。关于它的作年,向有二说:一说认为作于屈原的早年时代。明代汪瑗《楚辞集解》云:“但此篇乃平日所作,未必放逐之后之所作者也。”清代陈本礼《屈辞精义》云:“(屈)原之《橘颂》似在郢都作也。……余细玩其词,虽不能定其作于何 ...
21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