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茭白、菰米

已有 7732 次阅读 2016-1-19 20: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茭白、菰米

茭白,又称茭笋、茭瓜、菰首、蘧蔬、绿节、高瓜等,是禾本科(Gramineae)菰属(Zizania L)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ex Stapf)感染菰黑粉菌后长出的变态肉质茎。

菰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粗壮,须根多而稠密,秆高大,粗壮,直立,高100-200cm,叶鞘长于节间,肥厚,叶舌膜质,圆锥花序长30-50cm,分技多数,簇生,雄性小穗着生于花序下部或分枝上部,雌小穗长圆形,着生于花序上部或分枝下部及主轴贴生处。颖果圆柱形,黄绿色,长约1.2cm[1]

    菰原产我国,最早食用的是菰的种子,称为菰米。《周礼·天官》中把其列为稌、黍、稷、粱、麦、苽六谷之一。苽即菰,古时又有蒋草、茭草等名,菰米古时还有雕胡、安胡等名称。淮安有些地方的乡民将菰称之为高苗,茭白称之为[2],这大约是因为菰植株作为水生植物较为高大的缘故。茭白作为蔬菜食用最早见于《尔雅·释草》:出隧,蘧蔬,《尔雅·释草》注称: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3]蘧蔬即茭白。《西京杂记》中也记载:“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

    茭白在我国栽培广泛,在水生蔬菜中栽培面积仅次于莲藕,其品种类别有单季茭和双季茭之分。单季茭在春季定植,秋季采收,双季茭在春季或夏季定植,在秋季采收一次后,第二年春夏之交可采收第二次。江浙一带栽培的著名单季茭品种有杭州象牙茭、绍兴美女茭、宁波骆驼茭等,双季茭品种有苏州大头青、扬茭1号、杭州梭子茭等[4]

    淮安栽培茭白面积最大的是金湖县的吕良镇,该地邻近白马湖,常年种植茭白1000-3000亩,品种有象牙茭、来安茭、白玉茭等。该地翠禾牌茭白为金湖特产,产品质量符合江苏省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产品主要销向广州、上海、南京、扬州等大中城市。野生的菰在洪泽湖边和白马湖边现在也可见到。

     淮安栽培的茭白虽然名气比不上杭州、苏州,但历史上出产的菰米却不可小瞧。汉代出生于淮阴的枚乘在《七发》中曾开出一份菜单(被称之为淮扬菜的第一份菜单),其中不仅有刍牛之腴,菜以笋蒲,也有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此安胡之饭,后人考证就是用菰米做成的米饭。这种米饭抟在一起,不易散开,但入口即化,非常爽滑。

淮阴侯韩信早年落魄时得漂母馈食的故事大家都是熟悉的,而漂母所赠之饭亦是菰米做的雕胡饭[5]。后人作诗纪念时常忆起此典故,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有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唐罗隐《漂母冢》诗有原上荻花飘素发,道旁菰叶碎罗巾

菰在古代淮安多为野生,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它常与出产蒲菜的香蒲科水烛长在一起,所以菰与蒲,共同成为淮安人独特的乡愁记忆。宋代淮安诗人张耒经常在诗中写到这两种植物,如近郊小径绝人行,水满菰蒲取次生。”“孤村足雨菰蒲合,只有群蛙噪满陂淮安勺湖的藏经楼有一对联:塔上铃声,城边帆影;春风杨柳,秋月菰蒲。清代淮安学人阮葵生少时在家住勺湖草堂,为官在外时不由得远心长日绕菰蒲、乡味朝来润客厨[6]。勺湖之北的萧湖正是韩侯钓台的所在地,其中也多菰蒲。清代程钟《淮邑萧湖记》称:萧湖之南,水田数百亩,中多菰蒲。渔艇往来,与鸥鹭相征逐,滨湖居民多食其利

荻花菰叶对淮壖,几处晨光渐欲烟[7]。可惜的是现在市场上茭白常见,淮安乡野水泽中野生的菰也还有,但历史上美味而有悠远乡愁的菰米却很难吃到了。

 


[1]陈耀东等编著.中国水生植物.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5.

[2]韩开春.水边记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9-50.

[3][]郭璞.尔雅疏.卷第八.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153.

[4]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品种志()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86-1189.

[5]高岱明.中国美食淮扬菜.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8.

[6]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八.光绪十四年刻本.109.

[7] [民国]王光伯辑.(清)李元庚著,淮安河下志.山阳河下园亭记,方志出版社,2006.1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951415.html

上一篇:淮安的鸡头菱角
下一篇:野豌豆
收藏 IP: 222.184.5.*| 热度|

4 贾伟 史晓雷 冯大诚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