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野豌豆

已有 6732 次阅读 2016-4-9 20:0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野豌豆

野豌豆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野豌豆属(或称巢菜属,Vicia L.野豌豆、救荒野豌豆、硬毛果野豌豆、窄叶野豌豆等几种植物的统称。野豌豆属约200种,产北半球温带至南美洲温带和东非。我国有435变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淮安地区分布的主要有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硬毛果野豌豆(Vicia hirsuta(L.) Gray)、窄叶野豌豆(Vicia angustifolia L. ex Reichard)等多种。

救荒野豌豆又有大巢菜、薇、野豌豆、野绿豆、箭舌野豌豆、草藤、山扁豆、雀雀豆、苕子等别称。原产于亚洲西部和欧洲南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薇”一般就是指救荒野豌豆和硬毛果野豌豆,诗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以薇菜的出土、发芽、老熟作为诗的起兴。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还记述了殷商灭国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这都说明我国先民比较早地把救荒野豌豆、硬毛果野豌豆(又称小巢菜、元修菜)等植物作为野菜而采食。

救荒野豌豆分布广、耐贫瘠,在灾荒年代是充饥的救命野菜。明代王磬的《野菜谱》中收此,称其为野绿豆,赋诗称:“野绿豆,匪耕耨。不种而生,不萁而秀,摘之无穷,食之无臭。百谷不登,尔何独茂?”诗注此称:“野绿豆,生熟皆可食,茎叶似绿豆而小,生野田,多藤蔓”[1]

救荒野豌豆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100cm。茎斜升或攀援,单一或多分枝,具棱,被微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2-10cm,卷须有2-3分支,托叶戟形,通常有2-4裂齿,小叶2-7对,长椭圆形或近心形。花腋生,近无梗,萼钟形,外面被柔毛,花冠长1.8-3cm,紫红或红色,旗瓣长倒卵圆形,先端圆,微凹,中部两侧缢缩,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线形,微被柔毛,胚珠4-8,子房具柄短,花柱上部被淡黄白色髯毛。荚果线长圆形,长约4-6pcm,宽0.5-0.8cm,表皮土黄色,成熟时背腹开裂。种子圆球形,棕色或黑褐色。花期4-7月,果期7-9[2]

硬毛果野豌豆又有小巢菜、元修菜、翘摇、飘摇草、白花苕子等别称。古代所称的“薇”有时也指硬毛果野豌豆。清《乾隆淮安府志》在“物产·蔬瓜之属”中收入“薇”作为地方蔬菜加以介绍,称“薇名野豌豆,藿可作羹,东坡所谓元修菜也”[3]。这种元修菜始产于四川,苏轼很喜欢吃这种菜,特作《元修菜》诗及《记元修菜》文以传之。《记元修菜》称:“蜀中有菜,如豌豆而小,食之甚善,耕而覆之,能肥瘠地。性甚热,食之使人呀呷,若以少酒晒而蒸之,则甚益人,而不为害。眉山巢谷元修,始以其子来黄州,江淮间始识之。此菜名巢菜,黄州人谓之元修菜”[4]

硬毛果野豌豆为一年生草本,高15-90cm,攀援或蔓生。茎细柔有棱,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末端卷须分支,托叶线形,基部有2-3裂齿,小叶4-8对,线形或狭长圆形。总状花序明显短于叶,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花密集于花序轴顶端,花甚小,仅长0.3-0.5cm,花冠白色、淡蓝青色或紫白色,稀粉红色,旗瓣椭圆形,长约0.3cm,先端平截有凹,翼瓣近勺形,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较短,子房无柄,密被褐色长硬毛,花柱上部四周被毛。荚果长圆菱形,表皮密被棕褐色长硬毛。种子2,扁圆形,两面凸出。花果期2-7[5]

救荒野豌豆、硬毛果野豌豆嫩茎叶、嫩荚果均可食用,蛋白质含量高,嫩茎叶用开水焯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其嫩荚果也可焯水后炒食。野豌

豆茎叶含微量氢氰酸,最好用开水焯过后方可食用。

野豌豆为农田常见杂草,在弃耕的农田或荒地上常见连片生长,是优良的牲畜饲料,也有很多地区栽培作绿肥。从苏轼的记元修菜“耕而覆之,能肥瘠地”看,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栽培豆科植物作为肥料使用。

 

 

 


[1] []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999.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志.42(2).科学出版社,1998.268.

[3] []卫哲治等修.叶长扬等纂.乾隆淮安府志.荀德麟等点校.方志出版社,2008.1255.

[4] []沈括,苏轼撰.苏沈良方.杨俊杰,王振国点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0.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志.42(2).科学出版社,1998.26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968963.html

上一篇:茭白、菰米
下一篇:镟皮茄子鹌鹑做
收藏 IP: 222.184.5.*| 热度|

3 朱晓刚 刘全慧 冯大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