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楷喆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kz2014 我的第一个博客,虽然也顶个博士帽,但我是个粗人,请多包涵

博文

科研与造论文 精选

已有 17024 次阅读 2016-1-17 11: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造论文,现在大家都在诟病。而对于日常,也总是在说论文论文,似乎论文就是科研。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错误。我所理解的科研是要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论文只是打草撸兔子的事,是顺带的事,甚至是副产物。造论文是要看点,但是造论文的看点真的有意义么?许多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有个师弟看到一个老师造一些三角,四角,五角的纳米材料,发了许多高档的论文,于是很羡慕,认为那就是科研,但是那样的科研解决了什么问题么?真的有意义么?我表示怀疑?并且这种科研给学生留下一个对科研的错误理解,带来非常坏的影响。

我曾经问一个锂电的,你们做锂电的现在一直起不来技术瓶颈是哪几个?不知道。那你做的这个正极材料是瓶颈在哪?不知道,你现在做的这个正极材料是容量大,电压平稳,可是我看你做的这个也太费劲了,你做的这一个得多少钱,能用么?回答是不管。即便就是你做的这个吧,可以吧,你的最大创新在哪,他说哪有什么创新,就是换猫换狗来回的试,赶上好的就是好,然后就是自圆其说了。这样的科研,唉!这样的科研让学生错误的理解了科研,认为科研就是那么回事,都是体力活,没啥意思,虽然发了文章,但是他的内心真的有成就感么?内心只有对科研的深深失望和鄙视。

有的人在磨损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膜上培养了好多的硕士博士,但是真正关键的磨损问题是在那个膜上么?或许只是一个结构设计和磨损修复的问题,你在那个膜上纠结了好几年花费了那么多钱,文章出了一大把,但是问题解决了么?没有,但是说实话你的文章看点确实很足。当然纠结在膜上也不一定就错的,得看什么时候和背景,如果你设定的那个工况下,膜对关键性能有致命影响,研究下也不是不行,比如你发现腐蚀过程中钝化膜破坏时间与材料寿命成正比,那你研究去吧,狠狠的研究。但是如果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的问题和科学问题不去解决,而是搞一些出SCI的东西,将整个科研的层次一下子就拉低了。

有的人非得要在有机涂层破损的地方修复一层金属涂层,说起来也会说意义重大,但是我深深的怀疑,人家用有机涂层自有人家的道理,你非要给人修复成一层金属涂层,叫人家怎么用?许多的科研虽然说明面上写在纸上大家都说自己的意义重大,但是落实到工程实际,你的还重要么?或许你关心的问题工业界早就不关心,那指标足够工业环境使用了。你说的重要只是你认为,而工业实际呢,真正存在的问题大家为什么不能解决,你真的知道么?你为什么说你这个能解决?真的能解决?如果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审查文章,可以发现很多的文章都没讲清楚这几个问题。所以造文章与科研是两码事。所以每次别人跟我说看别人搞出了一个什么什么新材料,各种性能全面爆表等等,我都不屑一顾。我认为真正好的东西都是不会发文章搞SCI的,都是申请专利,进行产业化,甚至是雪藏起来。凡是在期刊杂志上发表出来的东西都是作者认为不值钱的。没有人是傻子。

说白了,高校的科研,许多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做的那个东西只是自己觉得意义大,其实真的有意义么?天知道。但是现实中产业最大的瓶颈问题他们不去做,而他们做的呢,都追求个别性能的极端化,根本不考虑相应的其他性能,即使做出来也没法用。但是这样有几个好处,1.产业亟需突破的问题必然是很难的问题,自己要是硬啃,难度太大,目前的体制下活不下去。2.就做一些前沿的好发论文,也好拿国家课题,但是真的能解决问题么?不关心。

科研是要创新的,不管是偏应用的还是偏理论的,都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的。

做一个好的科研,我也不赞成只关心结果,不是说我达到指标了,我的科研就是好的,还需要提炼出一些理论,最后系统化,形成自己的体系。当然这个很难。在目前当下的中国科研体制内尤其的难。一些人只关注结果,类似工程师,这样的科研也不好,作为工科的科研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但是也要解决科学问题,曾经有个人说“什么是博士,博士就是要解决科学问题的”,有道理。还有一些人只关注到SCI,尤其那些依靠学生军来做科研的,只关注到SCI和看点。他们根本不可能从一个工程问题抽出关键的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解决后,反到工程中去检验,然后再在类似的工程问题中进一步的凝练拓展,最后成为自己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都去整些没用的。将一个很有难度的科研问题变成一个难度较低的SCI问题,然后你还想出来高质量的大师级人物?你还想出来高质量的工业技术?你所拥有的只有大量的SCISCI就没用么?这话我不敢这么说,但是我敢说的有两点:1.大部分的SCI都是造出来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2.许多有价值的SCI只是对外国人有用,对我们没用,我们存在的瓶颈问题,别人是不存在的,而别人的瓶颈问题就是国际热点前沿,于是我们发了大量的SCI都是为人作嫁,跟自己没啥关系,国家的工业技术永远落后于人。科研不是造论文,两者差距太远,我们国家现在的科研走上了邪路。

中国的科研存在问题,这是谁都知道的,国家也在强化管理,但是我总感觉是缘木求鱼。比如加强经费管理,只是增加了许多的麻烦而已,真的能堵上漏洞么?对于工科搞经费的办法多得是。我买了100张砂纸,报1000张,你能查出来?明明5毛钱一张,我报2块钱一张,你能查出来?现在我上报说一年用5000张,你怎么查?有的买5000块钱的金属板,用了四五年,那么多材料费不照样报出去了么?有的从买块二手电路板,说是自己定制的,花了好几万,你能审计出来?这个东西就像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漏得越多,总能从一些细的地方找到漏洞。但科研的核心问题恰恰不在经费上,中国的科研经费现在是全球第二,但是我说如果以目前的科研做法,你就是科研经费世界第一,能怎地,关键问题不解决,工科的科研都是在划水,照样没有创造力,工业技术水平照样上不去,关键材料照样还得依赖进口,一万年也改变不了。

现在大家都在诟病造论文,都在诟病师生关系,我觉得根本问题在科研管理体制。一方面,教师待遇很低,月薪7000,房租4000,绝对不是笑话,老师们那么穷,再加上人本身的贪欲,都变得一个个见钱眼红。于是什么来钱干什么,哪管科研体系,哪管科研质量,捞钱找经费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申请机制存在问题,存在大牛独揽,存在圈子,存在关系,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有机会到处找到钱,有机会捞钱,什么来钱搞什么,搞到钱再说,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干这个。第三,在做的过程中,老板们都忙着搞钱去了,哪有时间关心学生,关心学术,即便关心,科研方向五花八门,他真的懂么,真的有实质性的指导么?这样的状态下,师生关系不出问题才怪。都说老师们很忙,忙的真是科研和学术么?在乱套的科研里,瞎忙而已。第四,到了结题的时候,都是以论文结题,而且有的时候都是熟识的人坐一起谈谈天而已,“既然有本事把课题接下,就有本事结题”,也就是结题的过程也在划水,那就鼓励了他们到处搞钱,反正不会出事。如果在申请的时候,对于科研人员过往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限制他们乱申请,乱开方向,在结题过程中严格审查,重视实质成果(深深的感觉这一点要做到太难了),一旦出问题重罚。现实中时常深深的感觉到,课题不是做出来的,是忽悠来的,忽悠结束的。前一阵听说国外的一个专家,一辈子只做了轧制过程中的一个冷凝器,就做了这么一个小玩意,非常专业,全世界都说他的好,在中国这样的专家是不能出现了,不忽悠哪来的钱。

-----------

1.在此说一些炒菜式的科研。炒菜式的科研虽然我不能完全否定它,但是毕竟不长久。比如做非晶合金的,早些年做出一个成分就是一篇SCI,于是大家都去炒菜,现在呢?炒菜炒得差不多了,人家玩理论创新了,于是好多玩非晶合金的就傻眼了。而真正的要解决问题肯定不是依靠炒菜,因为炒菜,你能炒别人也能,你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即便是炒菜也要有特色,你加的东西必须是有特殊效应的,而且这个特殊效应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我相信炒菜式科研能解决的问题别人早解决了。现在存在的,真正的瓶颈问题都必须要靠创新才能解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91755-950930.html

上一篇:如何造论文
下一篇:如何写综述
收藏 IP: 202.204.57.*| 热度|

54 周健 彭真明 吕喆 陈楷翰 刘用生 农绍庄 黄凯 谭德志 谢龙涛 黎飞宇 张红光 姚伯元 戴德昌 彭思龙 张士宏 黄式东 高友鹤 黄永义 王铁超 王俊卿 周士贵 徐绍辉 余芳文 王琛 胡杨 姬扬 王超 叶建军 兰支利 张江敏 曹须 钱波 张述文 赵晓辉 王树宾 蒋敏强 徐耀 娄泰山 李东风 季丹 刘继顺 刘淼 王鹏 赵锐 董焱章 杨正瓴 陆绮 姚伟 黄德钊 wangqinling kaien wzlmm loyalSciencefan watercol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