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楷喆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kz2014 我的第一个博客,虽然也顶个博士帽,但我是个粗人,请多包涵

博文

如何造论文 精选

已有 16022 次阅读 2016-1-16 10:09 |个人分类:科研与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许多的问题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话,发论文,论文才是王道。

我是学材料的,现在材料专业大家也都在热衷于发论文,高影响因子的纳米,生物材料等,低影响因子的传统材料,不管是哪样的,文章才是王道。然而发一篇SCI真的很难么?我觉得一篇SCI需要注意三点:

1.文章内容的完整性首先文章必须要有完整性,就像讲故事得说圆了,有实验,有理论分析,有结论。这个大家觉得都很自然的,但是有的人还是犯了。有的人有一个制备涂层新技术,很高兴,于是在钢铝铜钛镁等材料上都用了一遍,好使!于是就想写一篇论文,但是我一看他的数据结构,感觉坏了,就是他只有两种数据,一个SEM和一个XRD,先说钢一看SEM,有涂层了,再看XRD说涂层是什么,完事;再说铜,也是这个套路,……,就这样都说了以一圈之后,提出了一个涂层形成机制。我就感觉这个文章的完整性不好,你说来说去其实只是在说一件事我的这个技术能制备出涂层,可以在很多金属上使用。你虽然有一个理论模型(且不谈这个理论模型的得出是否充分),但是你的整个文章由于用了太多的各种金属材料,冲淡了你的主题。

2.文章的看点现在都说创新,说文章就说创新点,但是我更喜欢用看点,因为有的文章没有什么创新点,只是将别人的数据或者自己的数据收集到一起得出一个规律,但是看点很足。发SCI之前问下自己文章最大的看点是啥。也可以看文献时留意下人家文章的看点是什么,为什么人家的文章能发出来。

3.理论深度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我发现现在存在几个问题。1.现在许多人的EI或者核心文章,有理论分析,但是都是引用,推测,而没有自己设计一套实验来一针见血的验证自己文章中的理论,如果有,就是SCI,其实只差这么一点点。2.有的人有验证,但是不够深度,例如有的人通过EDS能谱和XRD对比发现试样被氧化,于是搞了一个氧化失效的理论,不得不说证据是充分的,但是发不了什么SCI,因为首先氧化失效理论不是你第一个提出,其次你的深度不够,是的发生了氧化,但是氧化是如何发生的?在原子级别上你没有深入,你是泛泛的说这一区域或者这一相发生了发生了氧化,这是不够的,人家不做实验也能知道,你要是做个透射,做个原子力显微镜,告诉人家氧化后那东西到底是什么状态,是什么东西,而不是这么空泛的这么讲是什么。没有更精细的结构,那就是一篇普通的论文。所以现在都崇尚测试手段越微观,越精细越好。因为理论深度的本质就是不同层次的唯象描述。

也就是说怎么造文章?我觉得文章都是设计出来的。曾经有个人跟我说:“你们搞研究的那一套我也不是不清楚,都是先做实验,然后有了实验结果,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找有利于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只要能解释得通,能自圆其说就行,这就是科研”,当时我觉得有道理,后来不是了,我觉得他说反了。正常的做法是:先设计实验,设计文章的看点或者说制造出文章的看点,然后根据文章的看点去设计文章结构,设计一套理论模型,然后再去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理论设想,最后做一点花边工作让文章更丰满,故事更完整,正常的路子应该是这样的。那么这里就有几个问题:

1.看点的问题看点怎么来?看点是设计出来的,怎么设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引入其他的作用机制,比如别人往里面加ABC等炒菜,你加DEF,正常也是炒菜,但是你发现D有个不一样的性质,这是个细节,那么性质对我这个有没有什么好处?比如人家都加各种陶瓷粉体到体系中,你要是也那么加是不是就流俗了,但是你加入了氮化硅陶瓷粉体,在你制备的工况下,它处于导电状态,那么是不是就可能不一样,那么这是不是就是一个看点。再如现在石墨烯作为填料在涂料领域很火,做的人太多。你就那么普通的加其实意义不大,没有什么看点,假如石墨烯具有一定的烯烃的性质(当然实际是否真的有这个性质不知道,我只是举个例子),那就加点能跟烯烃反应的东西在里面,这是不是就形成了看点。

2.可行性问题实际上对于许多新人,并不知道怎么寻找看点,即使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但是真的就可行么?那么我觉得找到看点还需要有一定的文献基础和实验基础,首先我们是造文章,但是我们也可以在造文章之前做一些基础实验,对我们做的东西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要太多,做半年就足够了。其次是看一些文献,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怎么干的,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这个工作很重要。然后是想办法制造看点,即便是常规的工艺探索阶段,如果没有看点,那就尽快的搞一搞得出个结论完事。因为这种工作是做不完的,材料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如果有看点就围绕着看点做。我见过有的人做工艺探索,温度完了,做时间,然后做压力,等等,工作做了很多,累,但是最后发现做的工作平淡,没有亮点,发论文也困难。三是有了自己设计的看点后,要去查查文献,看看真的可行么,做一两个实验感觉下,如果行,那就赶紧弄。

3.有时候亮点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实验过程中发现或者想到的,这也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更建议针对这个意外的亮点专门设计一套实验方案。而不是说我发现有亮点了,于是就在现有的实验方案基础上做一做,而没有专门针对的去做一套实验方案。

4.经常许多人觉得他们的实验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但是总感觉数据平平的时候,于是都会想到用高端测试,但都是为了高端而高端,最后的结果就是做了许多的高端的检测,花了许多的钱,出的东西很少,有的学生我们看到他发的论文做的透射电镜,用了两三组样品,三四个图片,但实际上他做的透射样品十组都不止,但真正出论文的就这两三组。我们必须要想清楚做这个测试,我们想要看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是什么必须非常的具体,如A相,B原子等等,不能抽象或者空泛的说氧的存在方式,而是进一步的细化到可能几种氧化物,必须要具体化,然后想要找的东西在哪?这个测试我找到它到底要说明一个什么事,都要想清楚,然后去做。也就是说其实许多的文章,如有的核心文章,其实只要深入的再做一点点就是一篇SCI。

5.有的人说我做的这个性能其实没有人家的好,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好好做还能发一篇可以的SCI,确实从性能上你是不及人家,但是你的体系是新的,方法和原理与别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你最终的性能不及人家的旧方法或者传统方法,但这不碍事,你把你的亮点突出出来,也可以。文章在于看点,你的看点足够了,为什么不能发。当然别较真,我们的目标就是普通SCI,造文章,这完全可以发。

7.有的人做了许多的工艺探索,都是得出什么什么规律,扫描电镜,XRD完事。工艺摸索了很多,活干了很多,可是没有文章。其实在我看来,得出某个因素的影响规律这种科研,太平淡,博士生不要做太多,他更多的要把这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在原子或者分子水平上给论证出来,这就是一个SCI,如果单纯的就依靠SEM和XRD,这种论证太平淡。

总而言之吧,科学是靠假说推动的,科研是一个脑力劳动,文章是设计出来的。也就是说:先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和前期实验,来设计看点,设计实验,然后做实验,这是一种很高效的方法,因为你在前期调研的时候,你的前言已经写好了,你在设计看点的时候你的结论已经差不多了,你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实验方法及会出一些什么数据,这些数据的大致结果你已经知道了,缺的只是把数据填充进去,也就是说实验没做,文章差不多了。所以我主张前期调研要花1/3的时间,做实验再花1/3的时间,后期文章修改再花1/3的时间。有的人总是一天到晚的做实验,实验做得特别的多,我就很是奇怪,真有那么多实验要做?你哪来的时间去设计实验?许多人的结果就是为了做而做,等出来了结果再拼凑论文,结果大部分的数据都用不上。我也曾吃这样的亏。

当然有的人也提出了一个简易的方法,别人怎么做,我们仿着做一套,别人发3,我们发2,这种造文章的方法也可以,只是造一两篇可以,但是如果这样搞得太多,就要注意各个小论文之间的衔接,不要就这样一直模仿,东仿仿,西仿仿,最后把自己的大论文结构给拖散了。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91755-950718.html

上一篇:研究生的学习
下一篇:科研与造论文
收藏 IP: 202.204.57.*| 热度|

25 蒋永华 彭真明 黄永义 喻海良 王兆慧 陈楷翰 文克玲 毛秀光 姬扬 白龙亮 王跃峰 王安良 周健 李久煊 李毅伟 陈苏华 吕喆 赵春青 姚伟 韦玉程 夏华向 冯兆东 范毅方 董焱章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