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研究生学什么?我觉得研究生的学习主要还是课题相关的学习,而不是什么修学分的学习,因此每每看到有研究生总是以上课为名,不来实验室或者什么的,我就觉得那实在是一种推脱,但有时候又是没办法的,这个学习成绩跟奖学金挂钩,其实在我看来则是完全浪费学生时间。我一直质疑这样的学习有什么用,本科学了四年,学成什么样?这一个半学期能学什么?能学成什么样?许多老师自己的研究生都没法好好的指导,能够很用心的去上公共课?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考核要求更低。
课题相关的学习,我一直强调导师导的作用,从研究生入学第一天就要开始抓起。要求学生两周一个报告,老师则给予反馈,不断的给学生目标。但是说实话,许多的老师为了招生而招生,为了干活而招生。学生来了,做什么课题是临时拍脑袋决策的,决策完之后也不去细想“这个课题需要什么基础知识,学生具备否,不具备怎么办?”,于是学生第一学期就都去上课去了,而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最后表现为基础知识极为薄弱。第二个学期,前半学期仍然继续上课,到后半学期说要开题了,该定题目了,老师于是就给学生拟了个题目,稍稍讲点背景,学生就这样,迷迷糊糊的去看文献,匆匆忙忙的各种复制粘贴。我时常在想,如果好好的教,认真的导,第一个学期写出一篇综述,第二个学期做点工作,开题就是复制粘贴自己先前的工作,那多从容自在充实。
指导学生具体的实施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先去学习,学完后在来做实验,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提问。然后让学生去查资料回答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逐渐深入的提出新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明白自己到底是要干什么,怎么干,你做出来的这个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做。每一步目标都很明确。这就要求老师对于整个课题有个清晰的目标及大概路径要了解。然后在与学生的反复的互动问答中逐渐深化认识。这里我常见的错误是:1.老师原本就没有目标,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觉得这不行,目标得要有而且要清晰,只是说如果论证到最后发现目标太大或者什么,可以改换目标,但没有目标不行。2.在这个论证的过程中,老师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抛弃了原来的目标,最后表现的结果为老师一月给学生换了好几个目标,最后都凌乱了。这就是拍脑袋决策。3.老师水平不行,让学生去写个报告,可是学生把报告交上来,老师却提不出问题了,互动无法进行,于是学生自由发挥,做到什么样,算什么样,结果就是学生很累,但是就是不出东西,在我看来,那都是因为学生在瞎搞。4.学生报告中的图表老师看不懂。唉,作为学生也是醉了。都说学生要超过老师,我不知道这个超过是指哪方面的超过,学生超过老师,以致学生的测试数据老师也看不懂?
第二种方法就是先去做,拿到结果再来跟你讲是怎么回事,再告诉你下一步,1.2.3。具体说来就是:一上来什么都不跟你讲,就是要你按照步骤123去执行,做出了结果再来跟你讲,也就是你学生不懂为什么,不要紧,“会做那些操作么?”“会!”“那就好,做完了,懂么?”“不懂!””“好,去看哪几本书,每本书的特色是什么,你重点看哪几章节,看完后,懂你做的是什么?”“不懂!”“好,不要紧,继续下一步跟做,继续4.5,6,做完之后懂么”“不懂”“好,没关系,我给你讲一下,懂么”“不懂”“,不懂没关系,继续7.8.9,并且看哪些人的文献,那个人是干什么,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们最大的特点与成绩是干什么”……..,就这样,先干活,边干活边学,学生怎么可能学不到东西,而且这样学得还扎实,他学的东西密切的结合到他干的工作中,效果甚至比第一种还要好,因为第一种方法学的时候可能学生对实际实验完全没有感观认识,会迷茫迷糊。有的人担心学生会一直不能独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思考问题的套路学生会很快就能掌握,做到后面,老师不发问,学生就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其实对于很多成熟的实验室,师兄带师弟,也有类似效果,先不跟你讲,你先跟着师兄干,做了一圈之后,实验流程就会了,做的东西是什么也大致知道了,方向一确定,很快就上手。因此我一再强调一年级新生不要总是拿那个什么上课上课做挡箭牌,要没事就去实验室,跟在一个师兄师姐的后面,尤其是对那种老师不怎么管或者不怎么教的,更要如此。按照第二种方法不仅要求老师有目标,还要求知道如何执行,还要有比较成熟的实验平台,这个要求更难。
这里强调一点,就是不管哪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候处的时间长了,虽然说不出来,但是能够体会到他那种模式化的思维和脾气个性的表达,这真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但那种拍脑袋决策,一天三变的老师,就没法说了。
在此我非常反对在前期工作不足的情况下,自由发挥。有时候看到有的老师不教,美其名曰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学生想一出是一出,都是凭兴趣,东搞搞西搞搞,最后什么也没搞出来。那都是扯淡的。有想法很好,但要去调研,论证,这个调研论证不是说看了几篇中文文献就说可以了,看见别人也有做,于是就说可行可行,这个太肤浅,必须要知道别人的不足,我们的优势及不足,必须要确立目标及评价手段,进行初步的尝试后,再确定执行路线及可能遇到困难,这几个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要有数据支持的。科研是需要兴趣,但是绝对不是有兴趣就能搞出东西来
因此综上所述,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专业知识的积累,这个主要是看文献。2.解决问题的一般套路,或者说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需要老师去引导。3.积累一些经验和技能,这个要在自己。
------------------
1.有的老师说我一年开十个新方向,让学生去试,有一个成了,我就收获了一个,在我看来是错误的。这样侥幸心理太严重,能不能成基本靠天,靠学生能力,科研是花钱的事,风险太大。方向太多,老师不可能那么深入了解,可能就是知道一些百度百科的东西和教科书上的东西,不能对学生有什么实质的指导,坑学生。有了新想法,沉淀沉淀,选一个最靠谱的去做,那样的做一个才是成一个。一辈子做30年科研,你真正做成了几个方向?
2.不知道为啥,我总有一种感觉,老老师更加敬业,专注,即便退休了仍然表现出很高的科研热情,甚至自己制样,没办公室就坐学生办公室,对于研究方向有很强的判断力,很多都是一辈子只做一个方向,让人叹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