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解新思维模型1

已有 1943 次阅读 2015-5-18 16:10 |个人分类:数学思维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style, color, 模型

                  解新思维模型1
                 (发表于2009-12-10 09:02:13)
   思维是人的大脑活动,也是人体的活动,同样存在着力的作用。实施感觉教学,让学生越来越聪明,知识的教学就必须能够让神经元,在人的大脑中的各个部位,都可以进行比较顺畅的运动,特别是大脑的中心部位。也就是说知识的教学在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训练都要有适宜的操作,能够形成满脑活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脑的记忆区域,以利形成深刻的意识性感觉。例如我在前面的博文中讲的,数学的教学如果只是注重解题或证题过程,只是注重知识的结构,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锻炼基本就是记忆性的,很难有更好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的综合性作用。
   数学名家杨乐讲:“搞好数学教学首先还是要认识数学的特点。”数学新问题的全程性自主解决,其思维过程往往都是又广又深的。因其体系性和形式逻辑,其思维的机械性因素也是很明显的,这就是数学思维的独特优势。在数学的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好这一优势,其独特的思维效益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为此,我在知识的教学中,特别是新授知识教学、较难习题的辅导中,都坚持了充分利用解新思维模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确保思维帮助能够满足学生们自主探索发现思维的主动性需求。
   先看两个解新思维模型。
   例如关于“解方程2y+1/4 - 5y-1/6 = 1”的去分母的解新思维模型。展示如下:
   1、看→解方程.(1)
      想→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2)
           把原方程变形为诸如x=a的方程.(3)
      看→【参照】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是y.(4)
      选同→把原方程变形为y=a的方程.(5)
 
   2、想→左边只有y,右边只有已知数;(6)
             y是整式中的单项式;(7)
             y的系数是1,次数是1【参照】.(8)
      看→原方程中y项的代数式有分母.(9)
      选异→把原方程进行去分母的变形.(10)
 
   3、想→代数式→化简运算→如1/0.2 5/2 +- 1/2等.(11)
           等式→比例式性质→题设如a/b=c/d的比例式.(12)
                 等式的性质1→同(11);(13)
                 等式的性质2 →题设等式中的代数式有分母.(14)
      看→原方程中的代数式有分母【参照】.(15)
      选同→运用等式的性质2.(16)
 
   4、想→c不等于0时,a/c=b/c=>a=b【参照】.(17)
      看→原方程中含有的分母是4和6.(18)
      选异→把4和6变形变换.(19)
 
   5、想→等式→比例式的性质→同(12);(20)
                 等式的性质→同(13)、(14).(21)
           代数式→化简运算、约分通分、数的分解、公约数、(22)
               公倍数→可以把不同的几个数变形变换为相同的数.(23)
      看→需要把4和6变形变换成相同的数【参照】。(24)
      选同→把原方程的的两边同乘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25)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思维模型中,问题解决的思维全程是以观察、联想、评判的最为直接的看、想、选活动为基本元素,其“看想选”的思维段,从头到尾不断重复,直至问题解决。如下所示:
    1、看想选    想选    想选    想选     想选
       看     2、看   3、看   4、看    5、看
    解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其记忆性操作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很基础,很技能,不复杂。但是我们在解新思维模型中可以看到,把它作为新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发现思维的全过程进行操作,其思维点有28个之多,其“看想选”的思维段有5个之多。可以看出,这样的思维过程所体现出的广度和深度的能力要求,一般学生是很难达到的。如果我们把奥数分为ABC三级,这样的难度已远远超过C级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891064.html

上一篇:高考复习阶段,请不要发神经,不要紧张学生!
下一篇:开大题口,开阔学生思维!
收藏 IP: 211.139.1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