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ping3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ping313

博文

美国视界(1):第一流的本科课堂该是什么样?

已有 35119 次阅读 2014-12-2 07:0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本科教育

美国视界(1):第一流的本科教学课堂该是什么样?

 

前言:留学美国已三月有余,我也在一路增长着见识,收获着新知。看到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探索着教育科研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方向,我一方面敬佩于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鼓舞着我结合留学见闻思考并回答很多教育方面的话题,并希望跟国内的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些见闻,为科教工作和教学改革提供来自美国的经验。于是趁着寒假来临,我从厚厚的留学日记中摘抄出了一小部分,加以整理成几方面话题,以飨读者。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我也很愿意从这个话题谈起。恰好我所在的大学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本科教育更是在美国独领风骚,其课堂教学经验有很好的借鉴启发意义。

申请博士时我是小跨了专业,入学后导师就建议我补上本科基础课程,于是就选修了一门基础课,随堂听课和作业考试要求跟本科生完全一样。本文以日记体呈现了很多细节,缺乏时间耐心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读最后一段。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日记一:开学初印象

注册了一门本科生课程《How the earth works》,课时不多(授课65分钟/次×3/周,加一个X hour,即看教学进度随时加课;实验是每周一个下午3学时),但很精干(一学期3门课,上一次课才一小时就不给你教太多,少量多次更能保持学生注意力)。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10周课程就是81015分钟测验+2次各一小时期中考试+1次三小时期末考试共计大小11次考试,每周一测是从65分钟里抽出1015分钟),平时还会留一些作业帮助预习,单出题目就够教师花时间的了。课前预习一章内容是必须的,要不然很难跟不上课堂节奏。PPT是我见过的最精美一份,图片动画视频很丰富,文字很简练,教室有四五种灯光组合供教师选择,营造了在博物馆听课或是在拍科教片的课堂氛围。时效性强,比如两周前的科学新发现(含视频)就能入选课堂作业和讨论,但学生们被事先要求就阐述一自然现象提出假说和验证。一小时的课就能提问三四十次,身旁的几个学生在频繁举手回答之时,方觉自己像个局外人。60个学生有一半多带电脑去上课,但都是用来记笔记的,Wifi信号好但没有一个人上网,嗒嗒的打字声犹如身处GRE考场,更没有一个人摆弄手机,不分男女都是在忙着记笔记。整堂课的节奏除了听课就是记笔记、思考、小组讨论和问答。一学期三门课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可是这些人还很喜欢运动和club活动,只能感叹其时间效率之高。研究生课堂稍显轻松,会偏重科学发展、思考和批判而非知识讲授,但阅读量很大。此外,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实现了对课堂的无缝对接,服务资源先进丰富,比如教材很贵,图书馆会在前台书架提供4本书供预约和阅览,也可以在复印机上复印,或是扫描课本后输入邮箱地址就直接传送到了自己邮箱(直到上完课都没见过U盘)。顶级的课堂,一流的服务,着实厉害。

 

日记二:课外阅读材料

课前阅读材料有数十页介绍了页岩气,明天花一堂课专门讨论它,再次惊叹于课堂的时效性,不止有科学进展,还关注工业产业创新,相比国内课堂的内容陈旧和照本宣科,这里的学生真幸福!从阅读中我也看到了地学专业的别样前景,原来毕业不止是可以做研究,到工业界就职的机会也不少,正像明天要见到的嘉宾校友那样。还是说说页岩气,这个新能源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改变气候变化进程及其谈判和研究,美国这些年的温室气体排放稳步下降主要靠它(中国依然在快速增长,减排压力空前大)。尽管开采存在环境风险,但美国企业和选民更愿意押注于大胆的技术革新和收益;而在传统保守的欧洲,则很难奢望此类惊喜,以环保之名反对的声音让稍次于美国的新技术迈不开步(转基因也类似,美国人聪明就在于明知有风险还敢边做边解决,进而激发了更超前的技术);而对能源极度饥渴的中国是有雄心但缺成熟商业技术,即便若干年后有技术了一旦大规模开发之后(对水资源消耗很大),是否遭遇限制还未可知。而等到一些资料翻译成中文被检索到,时光又过去好几年了,美国又跑到更前边去了,所以“出国学习首选美国”不无道理。

 

日记三:实验课开始了

上了第一门本科生的实验课程,跟以前的经受的地学训练完全不同。题量巨大,先通过观察各种地图,然后出来的一大堆为什么问得人头都大了,很考验观察、对比、想象能力,还有小组讨论,但答题又相互独立。计算量也大,虽然都不难,把谷歌地球引进课堂。完不成还有一周时间自己查资料解答,地图和计算机实验室也是全天候开放供学生使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将科学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设计这些问题得多费功夫啊),直到最后解释了板块运动,仿佛自己得到了一个重要发现。国内的课堂喜欢教授和记住facts(事实),在这里更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甚至是一堂实验课都像在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索性研究。又因为每次课堂的作业量很大,将课堂成绩分散到了平时近三十次训练任务当中(教学系统每周都有几封邮件提示完成进度和打分,压力时时有,半夜的图书馆依旧济济一堂学习讨论),想用功一两周抱抱佛脚,取得好分数,完全不可能。据说这样的课堂训练从小就开始了,所以也不难理解很多年后中美学生和科学水平的差异了。对地质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后续选修一门为期2个半月的全野外stretch课,飞到加拿大之后开始一路驱车环绕美国主要地质区考察地理,单教学器材就装了两卡车拉过去。费用都是学校出,系里的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助教也会先后飞往会合,各带一两周不等的课。回来之后看他们还活蹦乱跳的,怎么就不觉得累呢?

        之后20人一组的实验课就是经常外出,老师和助教开着两辆汽车(学校准备有数十辆汽车供教学之用,任课教师可借来开到各个地方去,费用汽油学校出),把学生拉到附近的两个州考察地质和资源。根本不需要等到暑假才集中实习那么几天,当周讲解的内容当周就实习完了。

 

日记四:助教角色

一道Take home考试题把我给难住了,冥思苦想遍查资料而不得其解,遂用只言片语应付过去,好赶着deadline交上去。担任助教的同学问起感觉如何,我也不怕如实道出。她在纸上给我画图解释了一遍,理解顿时清晰,果真要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抓住要旨。她问我是否愿意拿回去接着完成,迟几天也没关系,或是就这么交了,还能说什么呢,哈哈。她说做助教如果不能让我学好课程,将是她的失职(这话要是老师说出来就足矣,连助教都这么认真负责,佩服)。

跟她探讨起中美课堂,才发觉有着理念上的不同。我们习惯于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布置的题目都是学生各自完成,做题过程中不能问老师,要问也只能等到证明你做错了之后,而且是在课上统一讲解。在这里,还有第三种角色——助教(这门60人含实验的本科生课程有7位助教,4位研究生助教,3位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助教,被分成3组每组20人的实验课上,对助教的知识也是个很大考验),完成作业题时可以找助教或老师讨论,研究生助教每周还要有跟堂、答疑和改作业试卷的时间,加起来一周就得占去一天(研究生在学义务之一是担任几个课程的助教)。师生间喜欢提问讨论,还有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idea不是抄作业),也不太涉及竞争个谁高分谁低分(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做),改完的作业和考试题从来不会在课堂上讲解,因为改卷子时我们都会在每个错题边写上答案的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有不懂的再来答疑,真的是把个性化教育贯彻到底。作业做得好时,同学会写些鼓励的话语,或画上一些有趣的图画,有一次校园野外考察作业答错了很多,得到的反馈就是“××,如果你想再去考察一次岩石,我很高兴陪同你去”。不仅如此,有不会的地方找实验室同学问时,即便他们自己也压着大量的作业任务,也会爽快地抽出时间来给你讲解。有的同学喜欢在黑板上画,还有的人喜欢坐在甚至趴在地板上跟你讨论,这种轻松随意让我也开始喜欢席地而坐。我在国内时就是喜欢提问的那种学生,但做作业还是喜欢单干,现在看来要慢慢入乡随俗切换到这里的模式才行。(国内也有助教的说法,但没有那么细致的任务和关键的作用,老师一般也就在期末考试前来个集中答疑,其实也没有多少人会多花时间在本科生上面,有时间还不如多做研究多发论文呢。其后果就是毕业生基础并不扎实,所学理论又脱离实际,考试分数作用的更多体现在评优保研上面,研究生毕业以后也因为知识面和思路狭窄而缺乏发展后劲。)

之前已经说过这里的课堂氛围很好,找不到玩手机或睡觉聊天等等的人,电脑也就是用来查资料和做笔记的。讲师提问的频率很高,学生也很积极回应,最多的一次得有十五六个人同时举手回答(占全班1/4)。每周的考试、作业和繁重的阅读量,加起来得有三十多次任务,在最后的100分当中都有体现,教学系统每周都有几封邮件提醒进度和得分情况,足以保证“临时抱佛脚”绝无可能,而是每周都在用功,甚至凌晨一两点的图书馆仍然有数百人在学习。

 

日记五:实验课结课了

实验课要做结课project了,随机跟两位安静的美国人组了队,题目是“在班上展示课上学到的5个地质学概念,并以至少5种矿物5种岩石作为例子”。这个题目拿到国内,学生十有八九就是拿几块石头简单说几句,证明自己熟记了岩石的特征,具备了识别能力。但在美国同学这,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些家伙自己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自问自答。然后据此写出了一个剧本,讲述的是在一个周五晚上的酒吧里发生的故事,以岩石名称命名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以讨论自己怎么诞生的为起点,说到两种岩石怎样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岩石,就比喻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如说父亲在赶集或登山的时候摔下来成了碎片,在重力作用下一直滚下山崖,后来遇到了妈妈),就像美剧里展示的那样。对话中涉及了这10种矿物和岩石,但只有个别有涉及岩石特征细节的描述,其它的则一笔带过。等我看到两人接连写好的前两部分,真是叫绝啊,充满了想象力,叙事又很有趣,关键还把科学知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还这么自然!这些家伙真可以当个科普作家,或是编剧了(这两位队友平时在班上并不算突出)。等到我来续写故事的第三部分时,感觉有点hold不住了。幸好我去过几次酒吧,加上文学积淀的助力,勉强把这种想象大胆又幽默的语言风格延续了下来。再花两小时讨论和排练,就等明后天几十个小组在班上轮番上台演出各自的故事了,人人都是主角。这样的自然科学课堂,可以预见是生机勃勃、趣味无穷的,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多元思维太丰富了。100分?GPA满分?这些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真正的创新教育和人才是不能够用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来衡量和束缚住的(事实上正是老师鼓励的),更不是教条式的死知识。而这就是我所欣赏并寻找着的美国教育的精髓。

还是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实验课题目,身边的本科生最后展示的效果果然是不出所料的想象力丰富和有趣。岩石与乐队的类比,一组自主创作的手绘漫画配上文字解说成的寓言故事,家庭话剧,自制的岩石相亲系列电影,有奖问答,酒吧午夜惊魂剧……各有千秋,趣味盎然,我的角色虽然只有两三分钟,但是已经把老师同学逗笑了3次,课内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就得笑了三四十次。很欣赏美国同学的幽默感,我也被他们影响着。在美的第一次课堂演说以很成功的方式收尾。课下跟同学继续聊,惊讶发现她到七年级才有了教材(上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还是用了教材的),之前6年都是没有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探索性project,且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了一个个难度渐进的任务,难怪他们这么懂得合作,又有想象力了,真是积累了十多年的功夫。描述的时候她是眉飞色舞的,看得出小学就是她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光!

 

日记六:期中期末考试

尼泊尔同学担任助教的另一门课程刚进行了期中考试,就是把卷子发下去,教授和她都回各自办公室干自己的事情,至多在中间会去一趟解释一些题目的意思(大题的题目都很长,给出背景,然后根据已有知识给出见解,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对判卷子的人也是一种考验,关键是这种考试还很频繁,研究生经常会帮助改卷子)。没有人监督,更不需要强调什么考试纪律,结果就是没有作弊,没有借助手机电脑,都专注地在答题。有不会答的题目可以空着,考试时间到了先交上来。明天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继续答题(多数人会当堂完成,并非所有课程都有额外答题时间)。同学和我讨论了在各自国家会是什么结果之后意识到,在这里有些道理不言自明:规则与信用(本科生作弊或欺诈就自动停学一年,研究生直接退学;教授信任学生,学生的表现也要跟上)。就像上课不玩手机调成静音一样,该干嘛的时候就干嘛,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你让他们不这么认真,只会招来疑惑:why not?

一天二考,学期结束!早上的考场有惊人的事情发生,考了一会突然冲进来三个年轻学生,一女二男,全身裸体,一边喊着“Happy final!”,一边向教室各个角落抛洒糖果,大家纷纷俯身捡糖果,好欢乐的期末考试啊!不到一分钟之后,一位刚去上洗手间回来、错过了精彩的男生推门而入,全场60学生齐刷刷看着他,发出哄堂大笑(哎呀,还以为他们会杀个回马枪呢),不知道后来那男生闹明白是怎么回事没。听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呀,这些学生真敢脱啊!要换在保守的国度,面临的结果可能是警告开除,或者是一脱成名,但貌似身边的同学已经多见不怪了。下午做的结课报告讲海报也蛮轻松,系主任买来一箱啤酒,师母做了可口的零食(就是缺少了开学时去他家别墅阳台上看到的无限美景),大家就或坐或站在黑板前,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据说就是采用美国地理学会年会介绍海报的形式,看似很休闲其实真专业。

考试题也不都是很考察创新力的,还是有1/3考的基础题,如判断对错和术语解释。但不同于国内的是,考察名词解释时是跟国内考研考博反过来的,国内是题目中给出一个名词,让学生去解释,抠细节,答得是否完满,这里是给你一两句话解释,让学生写出那个词即可。大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甚至实验课和考察见闻,都可以成为期末考试题,但落点于分析推理能力(暗含观察和读图解释能力,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研素质),答出大概意思(鼓励画图)就可以得满分,不像国内那样强调记忆要点,如果按国内的标准,同一专业最好的学生估计也就能答到80%的分数。

 

日记七:成绩vs奖学金

说到本科课程考核方式,中美的差别也是极大的。美国学生要想在课程上拿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我所在的课程看,不仅考察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还有书本之外的宽泛知识,有些还是很新的科学发现。而最后得分来自二三十次不同量级和考察目的的任务中,虽然少有难题怪题,但因为涉及面广想要都做对,连资深教授都未必能做到。而最后显示的成绩是根据得分划到ABCDE五个等级,比如说90分到100分的同学成绩单上都显示的是A等,在课程教师的眼光里都已经达到了课程的最高要求,学生则有很大的空间去自由发挥和合作讨论,没有达到盯着GPA不放,锱铢必较,非要争个分数高低的地步。成绩是完全保密的,也不会有各什么班级年级排名,教学系统会根据每次作业考试的分数情况随时加权算出最新得分,非常客观和实事求是,每周就会有邮件发给学生(见下图)。钱学森教育思想中“不鼓励学生拿100分,有个八十分就够了,把更多时间花在理解和思考上”,他真是受美国观念影响的人。期末成绩可以拿去竞争奖学金吗?我的了解中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学校的奖学金设计里就没有这一环,本科生主要是两种奖学金,一种是招募或奖励运动员的(奖励运动员也是奖励一支队伍,不是个人),更普遍的是Need-Based Scholarship,学校有一套计算标准,考虑了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人口数和生活必要支出,算出应得的奖学金数额,一些人便因此得到了每年6万多美元的全奖(比如熟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拿到全奖并不是因为比其他没拿到奖的学生优秀,而是因为其家庭有经济困难),有一半多学生得到数额不等的奖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保证网罗到全球最具培养潜力的年轻人(一位拿到全奖大一的新朋友就跟我谈起在思考要担负的全球责任与个人价值,而在跟她一般大时我却在思考怎么打工养活自己,境界真不一样),还多元化了学生构成,保证了每个人有尊严又平等地上学锻炼自己(eg.非德语专业但选修了德语课程就可以公费派到德国去上课学习,选了贫困与发展课程就去非洲),避免了在课程中引入功利心和竞争,而专注于学习新知、锻炼思维与合作,还有课业之外的能力。我的理解是,学校信任招来的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发展好自己(没被培养好的,则学校自认有过失),像国内大学那样通过各种奖学金来树立先进典型,就完全是多余的了。然而,在美国只有少数私立大学能实施类似的奖学金制度,贯彻着最先进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日记八:校训所教会学生的

来美三月整,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在此刻特别分享的话,就是(个人和自然的)世界意识的觉醒。从小接受的教育,包括各种大学的培养目标里,都是强调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来到的学校虽然地处小镇,校训是很宽泛的广漠大地上(对真理)的呼唤(哈佛的更简单到两个字真理,国内大学普遍优先爱国),但是却志在培养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和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没限制在美国范围内),这种意识渗透在课程设计、研究课题当中,让学生不仅在想,而且在做。即便最后不能人人成为最高层次的世界精英领袖,但做到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也是很不错的,我以为这种培养目标操作性更强,也更尊重个性。忘掉国籍、出身和起点,也不用考虑太实际的东西比如什么就业收入(实际上学校也很不注重就业工作,政府更没有资格考核就业率,但去向都很好),不带负担,在这个多元、平等又有活力的环境中提高自己,去实现梦想着的那种可能性(有可能是童年时就开始憧憬的)。

 

日记九:长远效果

国内高等教育的问题,其实不止是模式、大学扩招的问题,更多还是理念上的差距(父母、教育工作者、教辅人员、官员),并不会像经济发展那样容易赶上发达国家。虽然现在很多改革尝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有探索总比一潭死水和盲目自大好。反观我的学校就很特立独行,几百年来一直把本科生精英化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限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本科生之下,其实以其雄厚财力,加上这么多优秀的Faculty,按流行的做法多招研究生多发论文很快就能把学校排名提高,但是她偏不这么干,这就是其受人尊敬的独立品格吧。而回报就是本科教育多年稳居全美第一,一半多的毕业生工作后给母校捐款的比例(中国的不知有没有1%?),则是其它常青藤学校和MITStanford1.5。这就是办到了真正让学生满意的教育吧。

 

日记十:一些不良现象

上面这些都说得这么好,难道就没有一点不良的现象吗?后来发现还是有的。比如加起来看到有两三个人会用手机回复一些信息(虽然开课时老师说过不能用手机,90%多的人也都做到了),拿电脑去上课的,在上课内容不是很吸引人时,有小部分人会偶尔浏览一下网页,查收邮件。但是这两种现象都不会持续多久,回复完信息,手机就收起来了,上网的也就是短短两三分钟就完成的事,接着继续做笔记和回答提问。可见其自律能力还是很强的,据说这是从小就开始在课堂上培养成的习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上课睡觉趴桌子或者同桌间聊天的事情还从来没有见过。

作弊的事情也还是有的,最近两年从40多例上升到60多例,但不同于国内有学生明目张胆在监考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作弊,甚至于作弊有理的蛮横姿态,这边的作弊不是发生在考场上的,一旦这么做了其后果可以严重到休学几个学期。他们的作弊是发生在一些带回家的考试中,同学间相互讨论,结果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带回家的考试是要求独立完成的)。有趣的是,为什么还存在带回家这种考试类型呢,也许是学校用心良苦吧,想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自控能力,一旦有人没做到,则要从处罚中吸取教训,即给你一个诱惑,允许你犯错,不管你或身边同学有没有通过考验,都能从中培养出抵御诱惑的能力;另一个原因是有些课程的结课形式最好还是要查阅多方资料,无法在随堂考试中完成的。举一个哈佛大学最大作弊案为例:

2012年一门课程的考试协议显示,“考试完全开放,可参考书、笔记、网络等等,但仍须遵守闭卷考试规章,尤其是,考生不能与其他同学包括辅导教师、助教、写作中心等进行讨论”,但结果有一半多学生没有独立完成甚至作弊。后来哈佛大学宣布,勒令60名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得到赦免。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尔·史密斯说,休学的学生将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参与至少6个月全职带薪的非学术类工作进行反省,并规定该工作岗位不许由父母或任何亲属提供。在工作2-4个学期后,学生可向行政董事会申请复学,在董事全票通过后才可以重返校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作弊方式的处理上也有很大不同,国内习惯张榜公告以示警戒,这边则不能公开学生姓名,但要求其休学去做服务社会的工作来反省。

 

写在后面的话

美国常青藤学校非常注重本科教育,有的甚至优先于科学研究,有很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也很强调学生参与,相对于中国仍然沿用的传统式知识灌输,这是很现代化的教育,也容易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是很大的,开学伊始(除了没课的周末)就得一直处在用功状态当中,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其得到的教师或助教的指导也是很多的。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成为学习的奴隶,而是追求着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所有的努力都旨在于培养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为自己负责的终生学习者。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5339-847817.html


下一篇:美国视界(2):第一流本科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是啥样?
收藏 IP: 129.170.195.*| 热度|

118 逄焕东 周健 王德华 王善勇 胡宝群 范会勇 曹长青 黄永义 姬扬 麻庭光 张骥 冷永刚 郭军华 许方杰 孔梅 陈爱玲 庞晓明 黄永焯 许改霞 张球新 韩枫 田云川 徐旭东 李世春 高敏 王伟华 王晓文 陈理 张海霞 张萌 毛宁波 赵丛然 赵长宽 宋泽阳 武夷山 石兴强 董侠 刘俊华 高仰明 张影 贾珍荣 韩玉芬 刘立 邢志忠 傅琳琛 蒋永华 周金元 刁空非 王国强 连坤雷 张能立 依庄防 钟玖平 张超 刘新 鲍海飞 曹敏 姚小鸥 秦承志 韩睿明 张坤 冯广达 彭真明 孙华 王苗 雷蕴奇 张云 朱高明 王春艳 李东风 钱玉忠 施添锦 陈筝 陈一良 刘敏 李浩然 董焱章 陈先华 刘伟 张波 梅媛 强涛 胡努春 杨宁 刘孟杰 何金华 贾真珍 陈建林 汤茂林 梁驹 tokidoki biofans qzw acidwang812 ShowAttitude shihanyu yjxia TYZ xiexiexxs zhujiangjin mssy zhyzh Deret ymytm mbb qingchuan2083 zhangguozhi jianxingjianyua wangriver xiexmbs dreamworld UNCblue ncepuztf qbb1127 xchen jimiyg yzqts cloud02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