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ping3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ping313

博文

美国视界(5):论名校情结 精选

已有 5690 次阅读 2015-2-12 13:58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名校是每个家长和考生所追求的,不只是因为名校往往意味着可以遇到更好的老师和同学,也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也就是为将来的职业成功和简历提前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这种认识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很有逻辑连贯性,但恰恰又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里都只看到了外在条件的华丽,而忽视了一个人内在的蓬勃生命力的价值,长期作用于一个人的身上,是可以超越外在条件的。当初谁能想到许多年后,里德学院的一个辍学生乔布斯的业绩都可以跟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比尔.盖茨相媲美(美国人可没那么惊讶,毕竟没有中国那么浓重的名校情结和权威意识),当然前提是此二人都是极富有个性的人。而一所学校不可能适合所有有个性的人(即便也在包容精神),正如没有一个人人喜欢的职业一样,如果真有这样的学校,那很可能是一个没有特点的平庸学校,即便看起来这个学校包揽了很多高考状元很风光,但从社会整体收益上来讲则是损失的,因为在没能提供足够好的个性教育,浪费潜在人才方面,这些学校也是难辞其咎的。在学校待的时间越长,越能发现当初公认的天才般的聪明人,多数都纷纷掉队或变得平庸了,因为身边各种各样的因素和诱惑,在让他们纷纷偏离了初心或轨道,去做了南辕北辙的事情,又或许他们直到最后都没清楚过适合走红黑白哪条道,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才能,碌碌无为地过了一生。

   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是,某大学对学生按高考入学分数高低顺序划出了31/3,跟踪本科毕业几年后的发展状况优劣次序再划分31/3,惊讶发现高考后1/3跟前1/3人逆袭上来和掉队的比例相当,即成就跟入学高考分数几乎没有关系。既然是在一个学校里享受着同样的资源(即便资源就摆在那,但懂得使用好它的人还是不多),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着这个起伏呢?注意力就转到了内因(比如情商)上来。我至今不能理解并支持北京家长(包括很多的大学教授)那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集体焦虑,和小孩子就有了满得跟国家领导人一样的日程表和培训班。与其一味强调外在的华丽,不如从小培养健全的内在来得实际和有长远眼光(在这点上,我很欣赏美国家长从小带着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磨练意志和不怕失败的强大心态),触龙说赵太后时也说过“爱之,则为之计深远”。如果家长们能不跟风去做那么多“高尚”的牺牲、压迫和所谓的努力,无论是对孩子个人还是家庭和谐幸福都是有帮助的。

   忽然间想起了两次给高中母校学生演讲时的那句赠言:不比起步比进步,就像吸收阳光的植物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5339-867536.html

上一篇:美国视界(4):如何招聘大学教师?
下一篇:美国视界(6):科学,从问题到假设
收藏 IP: 129.170.187.*| 热度|

2 陈建林 田云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