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四十三)

已有 5109 次阅读 2014-11-22 13:2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晨自泳馆晨练归来,途中遇一鱼贩,其中有捕自梁子湖的鱼,买了一些。上次吃鱼,已是十年前。

鱵鱼,颌针鱼目鱵科体细长,略呈圆柱形,体长约15-17cm;腭形奇特,上腭短小,呈三角形,下腭细长呈鸟喙状下腭长约3cm。

 

2014年11月15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渔业队渔民张锦在长江牧鹅洲水域捕到一尾长3.3米,重700余斤的雌性中华鲟。中华鲟属国家Ⅰ类保护野生动物。这尾中华鲟随后被转运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本博主附言:1982、1983年,我曾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在湖北石首、上海崇明开展中华鲟生态调查工作,在石首与3位渔民合力抬过重800斤的中华鲟。当时国家未禁捕中华鲟,渔民可以捕捞并销售。我们也吃过中华鲟肉。

 

2014年11月5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国际合作研究团队以“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a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中国下三叠统一短吻原始鱼龙》)为题的学术论文。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统治者。在2.52亿年前发生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导致的古生代生态系统崩溃之后,爬行动物迅速辐射演化,向入海、上天、占领整个陆地三大方向发展。进入海洋是爬行动物演化的重大演化事件,海生爬行动物在早三叠世起源,当恐龙于侏罗纪‐白垩纪在陆地上称王称霸时,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成为占地球表面积约70%的海洋中的霸主。鱼龙是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类群,它在早三叠世海洋中突然出现,但没有发现任何过渡类型。1814年第一次科学报道了在英国发现的中生代鱼龙,200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国的安徽巢湖,发现了具有中间过渡特征的、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填补了陆地祖先与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鱼龙之间的演化环节。鱼龙兴盛于大约2亿年至1.45亿年以前侏罗纪时期的海洋这种爬行动物最大身长达20米。不过柔腕短吻龙这种最原始的鱼龙性动物个体很小,体长仅约1000px,是目前发现成年个体最小的鱼龙。它生活在距今约2.48亿年前的三叠纪初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鱼龙化石,通过分支谱系分析发现它在鱼龙演化谱系中处于最基部的位置。它的身体骨骼结构较沉重,有利于它到海底取食;但它的吻部收缩、很短且没有发现有牙齿,很可能是唯一一种采取吸食方式取食的鱼龙。柔腕短吻龙拥有一个非常短的鼻口,这继承自它的陆地祖先。它的躯干较短,但前肢相对比较大,而且腕部能像海豹一样弯曲并支撑身体,很可能能使它在陆地上运动。因此,这种动物很可能既能在海洋里生活,又能回到岸上。借助灵活柔软、类似海豹的鳍足和腕部,它可以在陆地上活动;而粗短的四肢和厚实的肋骨又给了它足够的力量游过沿海的汹涌波涛。基于它的外形和巨大的鳍足,这个新物种很可能游得并不快,这显然是因为其大而柔软的鳍足要比小而坚硬的脚蹼效率更低。

在中国安徽巢湖发现的柔腕短吻龙化石

柔腕短吻龙复原图

 

在此之前,科学家在安徽巢湖马家山发现一具鱼龙化石,这个鱼龙在大约2.48亿年前的生育过程中丧生。从它的部分骨骼来看,一条小鱼龙已经有一半身体从骨盆里露出来,还有一半仍留在母亲的肚子里,小鱼龙头朝前的姿势预示着鱼龙的胎生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指出的出生在水中。这块鱼龙化石在2011年被发掘出来后,经过科学修理、鉴定、分析和研究,于2014年2月份发表在美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罗苏克·莫塔尼(Ryosuke Motani)博士告诉记者,这个鱼龙标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真正全过程式显示龙在分娩那“一瞬间”丧生的化石,它的发现回答了水生爬行动物胎生的发生过程以及何时出现的一个最早时间点,告诉我们胎生是在陆上进化而非在海中。”目前该鱼龙化石保存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鱼龙分娩化石

鱼龙分娩化石(下图中一条小鱼龙头朝前,已经有一半身体从骨盆里露出来,用黄色表示)


赤色石斑  莱恩岛南部的斯塔巴克斯岛附近茂盛的礁石中,赤色石斑正在躲避捕食者。石斑鱼寿命较长、生长缓慢,是人类过度捕捞的第一批受害者。转引自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每日一图”(2014年11月09日发布)  摄影:Brain Skerry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1月14日报道,澳大利亚一对夫妇近期在墨西哥潜水时被大规模鱼群“包围”,他们用照相机镜头记录下了当时震撼人心的景象。

 

新浪图片2014-11-14,巨獭(学名:Pteronurabrasiliensis)又名巴西大水獭,还被称为“河中之狼”。与狼一样,巨獭能组成庞大、复杂的社会性群体。而且,它们有时还会像狼一样嚎叫,以此标记领地以及彼此交流。巨獭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潘塔纳尔。巨獭能长到1.8米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獭。在水獭大家族中,巨獭的群体结构是最为复杂的,它们的“词汇量”,即在交流中使用的声音种类也是最多的成年巨獭在交流中会使用多达22种声音。

 

新浪图片2014-11-14,巴西皮基里河,摄影师Chris Brunskill拍摄了一组惊人的照片,一头上了年纪的雌性美洲豹攻击一条凯门鳄,美洲豹浸到水面下,对着凯门鳄发起突袭,一口咬了下去,但最终,这场战斗还是美洲豹继续饿肚子告终,鳄鱼拼命蠕动身体最终逃脱。Chris表示:“我们拍到的这只雌性美洲豹的身体状况很不好,肚子上有很明显的几处伤口。它看起来很迫切需要食物,一直在河边捕猎。这是一瞬间的攻击,在短短半秒内,我拍了5张照片,因为凯门鳄很快就挣脱了,并迅速逃离消失了。”

 

以下2幅转载自“首届中国国家地理自然影像大赛”


春季是红骨顶水鸡繁殖季节,为争夺交配权雄性水鸡之间展开了激烈争斗。他们在水面上后仰伸出尖锐的爪子博击。


水獭,2014年4月23日拍摄于四川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4日,尼加拉瓜里瓦斯,人们在Popoyo海滩帮助一只搁浅的鲸鱼脱困。这头蓝鲸是14日在这片海滩搁浅的,里瓦斯环境部门和警察经过12小时的援救无效后,只好于11月15日将它埋葬。


新浪图片2014-11-21,乌龟被鳄鱼咬住高抛空中:险些沦为腹中食。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0日(具体拍摄时间不详),一只乌龟被饥饿的鳄鱼抓住,又被鳄鱼抛到空中,所幸乌龟在就要沦为鳄鱼腹中食时逃脱,捡回一条小命。

新浪图片2014-11-21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5日报道(具体拍摄时间不详),夏威夷桑迪海滩,一头不怕生的海豹出现在冲浪的人群中,似乎正在享受冲浪的乐趣。

 

2014年BBC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第50届野生动物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之一

水下世界Glimpse of the underworld)摄影:Christian Vizl(墨西哥)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2013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大賽美國攝影師 Douglas Seifert 的參賽作品,在埃及一個海灣中抓拍到的混在潛水員群中吃海草的海牛

 

参见本博《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四十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4491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45349.html

上一篇: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四十二)
下一篇:读图偶拾(18)
收藏 IP: 27.16.122.*| 热度|

6 朱晓刚 尤明庆 杨正瓴 陈楷翰 李颖业 谢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