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的聚焦解决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luo Using SFBT to do my work, and do more what works.

博文

聚焦解决疗法应对非自愿个案(讲座笔记整理)

已有 4133 次阅读 2014-5-3 20:11 |个人分类:焦点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焦点解决

2014年4月10日晚,应心理所史占彪教授邀请,在中科院心理所做了题为《焦点解决疗法应对非自愿个案干预》的公益讲座。感谢赵永红博士如此认真地做了讲座笔记,就此与大家分享~~~~~~


SFBT面对非自愿个案的“未知”和“去标签化”态度

当事人由于过去的经验需要保护自己,不能头脑中出现不合作、不配合的词汇

我们要去用“未知”的心态来了解对方

我们用“好的猜测”去问,去了解对方

SFBT没有“标签”,老外甚至没有“诊断标准”,以“去标签”

案例讨论:在医院中遇到病人自述患抑郁症,会询问病人是根据自己出现什么情况来判断自己得了抑郁症?如果这些表现有转好(比如开始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那么“抑郁症”标签也就不存在了。

“去病理化”的焦点视角,正常化处理,但不能粗暴积极

外化成具体的情境和行为,然后给予同理,说明一般化、正常化的问题


SFBT非常强调“情境性”,只有把问题放在情境中,才可以具体化,可以修正

在组织管理中,员工犯错经常会说“以前一直是这样”或“别人也是这样做”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问一下“以前”或“他人”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并引导员工了解和现在自己处理有什么差异,然后根据当前情况,询问当事人可以根据过去经验有什么调整

在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学者常常困惑怎么“挖到当事人的目标”?

个案其实是没有目标的,目标是咨询师和当事人共同协商形成的

人生未来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单独可以形成的,都是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形成的

我们的未来是协商和创造出来的

如果个案的目标没有澄清的话,咨询师是可以反思自己,如何与个案协商沟通的


SFBT可能的对话方向:

  1. 当个案讨论他的过去时,咨询师听的是过去对现在有什么样的意义,而不要太注重听他的“标签”。

有用,对现在的有何借鉴

无用,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不一样的

  1. 当个案向我们畅想他的未来,或者咨询师拉着当事人去畅想未来(最常用的是“如果”问句)

如果想要的实现了,那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可以从哪里开始


SFBT传授给大家的不是一套科学的解决方法,而是筑梦踏实,如何知行合一,更好地生活


走进一个非志愿者的方法,找突破口,共同话题和链接很重要

萨特说“人除着行动什么都不是”


SFBT非常强调“你可以试错”

你的大方向有没错

这件事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是不是可以承受?

如果可以承受,那就可以去大胆“试错”,小步预试验

*如果不能小步试错,就无法开展创新——员工创新动力不够,往往是因为领导没有建立创新氛围


焦点解决最核心的是“正向建构”

比较:(1)他是个根本不讲理的人(2)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和我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对自己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认识(2),就会思考,如何能和对方在一个频道上?如何调整自己?

SFBT并不是不关注情绪,而是通过面向未来的行动,来自然地改善情绪


SFBT的很多技术都是来自其它流派,因为创始人就是根据实际应用中有效做法的总结提炼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中阻抗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咨询师很希望达到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个案还处于问题当中——你讲得很明白,个案听不明白


影片播放:西游降魔篇——慢就是快

文章用师傅教的《儿歌三百首》降魔失败后这段,师傅在正向建构,恶人也有好的动机。

被撕掉后重新粘回去以后,相同的文字被重新排列组合,就成了《如来真经》

(Science论文研究成果,人专心做事时幸福程度最高

这些都在中华古老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前后各做什么?砍柴、挑水、烧饭,之前是做一事想另一事,之后是做此事即想此事)


慢就是快

面对非自愿个案,首先,“小心”地从欣赏开始

如果称赞不当,容易引起反感。欣赏的态度,是愿意从正向的角度去了解个案。

如果个案很坚持,表示当事人有能力,个案愿意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愿意变得更好

不要用形容词去夸奖个案,而要称赞个案的行为,努力和思考

称赞不是期许,如果期许别人达到更高成绩,讨论一点点进步的方向和方法,并表扬个案能表达出来的思考,知道自己努力做什么

欣赏个案知道事情得一步步改善

e.g.健康管理中如果个案表示一年下来健康指标依然如旧没有好转,可以回应,健康管理是很不容易,首先一步就是让指标不再恶化。

(积极心理学芭芭拉的研究表明,要保证人的勃勃生机,合理的正负情绪比是3比1,因为负性刺激更大)


其次:从抱怨中寻找需求。

当个案举刀杀人,如何欣赏他?——要先去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中找到个案在乎的是什么,找到欣赏点

不好的事件背后也有可以被理解的好的地方


我们不是缺少幸福,可是缺少幸福的体验能力。

——从早上到现在,你做了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情,让你可以认可自己

情境中才会出现亮点,请对方具体描述情境

我们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努力付出当成理所应当,所以缺少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

而在一个机构,领导不要把下属的付出想当然。其实,如果有感知力,我们从早到晚可以感谢的人很多——提高自己的感知力


面对非自愿个案,自我感知更困难,因此面对他们要更有耐心

SFBT咨询师要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个案的表达

和个案一起去探讨:你一定有个重要理由。。。,怎么做可以帮助你更好?

SFBT的正向建构不是阿Q精神,而是找到“意义”


如果个案对他人提要求?

要从对他人的要求,转移到个案自己的要求,

(SFBT例句)

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我很想知道你看重什么

我们做了什么别人会改变?

需要怎样,你希望的这种可能性会增加一点?

万一别人不改变,我们会怎么办不至于很糟糕?


焦点问句风格(both…. and…..),强调兼顾,而不是对立

你们两个讲的都有道理,如果把你俩讲的都考虑进去,怎么做比较好?不选A不选B,怎么找到一个C?


如果个案回答“不知道”?

保持冷静,不要过度反应

不知道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这是开启无限可能的开始。

如果个案的“不知道”是过去而来,个案传达的信息可能是:

  1. 没经历过,真的不知道

  2. 太复杂,说不清楚

  3. 往事不勘回首

如果个案的‘不知道’是在当下,可能是

  1. 个案正在思考-因为SFBT的问题往往是很难回答的,甚至个案很难听懂

  2. 回答不知道比较安全

  3. 不愿、不敢想得太远

我们头脑中充满了良性的猜测,但绝不负性思考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回应:

  •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假如你知道,你会说什么

  • 你认识的那个XXX会怎么说?你猜他会怎么说?

  • 有时候,把咨询师的弱点暴露给个案,有利于促进关系(佯装策略)

  • 换一个方式再问一下,可以尝试换三种问法

  • 用沉默技术,先沉默两三秒:等你一会儿,可能你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 先换一个话题

注意不要轻易表示“理解你的痛苦”,不要轻易点头——如果对方说不知道,你点头,个案理解为你认可个案不知道,话语权就回到了咨询师


谈话时,个案坚决不妥协

只有不知如何沟通的咨询师,没有顽固不化的来访者

  • 坚持不改变,一定有很好的理由

  • 如果可以改变,至少你觉得会变得怎样了?

  • 什么状况你觉得 别人会帮得到你?

  • 噩梦式问句,预演最糟后果

噩梦式问句:如果你发狠心说的话,噩梦成真了,那你看到的结果会是什么——此时,顺个案之势去推一下,人的心理有“跷跷板效应”,个案往往又会往正向说回来


如何个案沉默不言?一言不发?——天龙八步

  1. 没话找话做欣赏——Ericsson思想:只要有切入点

  2. 同理现状是真诚

  3. 尝试最小切入点

  4. 澄清顾虑守低调

  5. 沉默等待有耐心

  6. 表达真诚示认同

  7. XX连结有可能

  8. 正向回馈送陪同

一定要注意,要由衷地对个案表示赞同和接纳,认为他不说话是有道理的,不说话也是内心想和我们沟通的,千万不要对个案表示愤怒和不认同,不要视个案不配合为我们的失败



“如何改变一个顽固的人”斯蒂芬 柯维

“要影响别人,首先要能够被别人影响,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完全被理解的时候,他就会愿意接受别人对他的影响”


个案告知“我们讲的都没用,帮不到TA!”?

至少愿意听,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能帮到TA可能该怎么讲?——求教方式

假设有用的话,会是怎么样的可能?

如果将来已经走出了今天的困境,可能收获是什么?


推荐海波在后现代QQ群里留下来的字:被看到被认可被珍惜——让个案有这样的感受很重要

当个案被感知到在乎什么人,什么事,感受到被欣赏


SFBT面对非自愿个案的原则

  • 以理解当事人和建立关系为目的

  • 增加从非自愿到自愿的可能性


SFBT应有的人文精神

(和尚为什么要念经?光听师傅讲课是不够的)

  1. 对他人的生命经验保持敬重

  2. 对人性的真实带着宽谅

  3. 对人的困境有着理解与接纳


最后分享:

SFBT理念的内化是一辈子的修行,游泳一定是在游泳池里反复练习之后学会的


答疑环节:

面对别人面对的不公平待遇,首先先认可个案的困境,和他一起讨论如何面对

我们常会面对一些个案的情况,会自己有一些无力感,我们可以先尝试激发希望感

咨询中只有三类个案:已经走向胜利,正在解决困难,正在和命运搏斗中


嘉宾点评:

曾海波:

(1)一点点安全(与个案间建立安全氛围)

(2)一点点谦虚(非专家性态度,放下专家姿态)

(3)一点点相信(对当事人的信任,视角的转化是最难的:从原因的分析转化为未来可能性的猜测;对抽象的描述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从答案的确定只一转为可能性的不确定和多元化——希拉)


祝卓宏:人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史占彪:SFBT对于非志愿个案的“非病理性”尊重和态度,正对应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16-790984.html

上一篇:何谓“solution focus”的“solution”?
下一篇:焦点解决视角《催眠大师》观后思考
收藏 IP: 122.235.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