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寻找失落的家庭教育

已有 2443 次阅读 2014-2-21 16:4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寻找失落的家庭教育


 
当下中国存在“失教”问题,是指除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体系外,中国人缺乏“更多地获得作为一个人、一个温暖的人的通道”,即缺乏家庭教育。
 
■本报记者 温新红
 

《家世》,余世存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1月出版
 
马年伊始,余世存没想到他的新书《家世》,居然和央视春节期间推出的“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不谋而合。只不过,几年前他开始思考家庭教育问题时显得有些“超前”。
 
余世存思考的原点落在名门世家,他考察了包括宋耀如开创的宋家、卢作孚家族、梁漱溟家族以及任芝铭家族、查良钊家族、聂云台家族、南怀瑾家族、钱钟书家族、荣毅仁家族、孙家鼐家族、林同济家族、黄兴家族等,在为这些家族写传的同时寻找出每个家族的特点。
 
找回正面元素
 
余世存一开始就认识到当下中国存在“失教”问题,意思是除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体系外,中国人缺乏“更多地获得作为一个人、一个温暖的人的通道”,即缺乏家庭教育,其原因是上一代人没有能力教育下一代。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都一直以家族为单位,仅仅在民国时期,将家族、家庭和封建礼教相联系,其负面因素深入人心,颠覆了过去几千年的家族传承。
 
“经过100多年的批判、离家出走,该是回家,找回正面元素的时候了。”余世存说。
 
怎么找,上哪儿找?还是要回到断裂的初期,也就是19世纪民国初期乃至更早。
 
2010年开始,余世存为杂志写“家世”专栏,他以一个作家的方式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世家写传,以期从他们身上找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余世存写的既不是普通的人物生平传记,也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位作家的历史性散文,或者说纪传性散文,其中有他的思考,更有大量的细节,每写一个家族,余世存都要翻阅少则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的文献资料,除了要了解家族的历史,还要看当代学者对他们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都为他的主题所用,余世存为每个家族总结了一个主要特点,如宋耀如敢想敢做,他们家要“做伟大人才”;实业家卢作孚是“完人”,他们家是“创造而非享受幸福”;吴越钱家的钱氏家训是“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因而也造就了钱家在现当代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人才辈出;福州林家则是“向专家人才努力”等等。
 
这种传记写作很独特,能看到作者的思考,也能看到围绕这些特点家族里的人的故事,虽然不全,但能深刻理解这些家族之所以成为名门的原由。
 
尽管有些家族成员并不认可这些特点,不过用余世存的话来说,“内容肯定是真实的,却不一定客观”。
 
能感受到的家族传承
 
《家世》所写的世家并没有囊括近现代所有名门世家,如袁世凯家族、梁启超家族等。余世存选择家族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与这些家族后人有交往,二是他们的家族特点在当下有很现实的价值。
 
今年春节余世存是在云南过的。非常巧的是,他在客栈遇到了梁漱溟的儿子梁培恕,他们一家也到云南过春节,“不用标榜,他的风度、教养就看出,这确实是来自独特家风的家族的后代。这个很有意思。”余世存感叹。
 
“这些是从文献上感受不到的”,余世存说,就像许多人说卢作孚是个道德和人格上的完人,从纸面上很难想象和理解,但“只要和他的孙女卢晓蓉相处,从她的为人处事、言行上及对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到完人确实是存在的”。
 
余世存说这种“明亮的东西”是他写作这本书的原因和动力,通过写家族去挖掘历史人物和现实中那些有家族传承的人,他发现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人身上都有还在坚守的东西,“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家世》一书中,实打实地写了三个普通家族,包括余世存自己家。在这些家庭中可以看到失教的存在,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善”的坚守。
 
“中国文化是‘风教’治国,《论语》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假如说一个村、一个乡里的道德楷模家庭没落了,这个村或者这个乡也基本败落了,这是中国家族文化中很重要的现象。”余世存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层精英家族败落一分的话,普通百姓的家庭要败落五分甚至十分。
 
写普通家族并不是要与名门世家作比较,“我写普通人家还是希望从一穷二白中寻找一些积极的因素、一点善的东西。”余世存解释说,像作家杨志鹏家特别艰苦,但仍然出了这样一位作家,相信会有更多像杨志鹏一样的人从普通家庭里走出来,“中国人不需要悲观,苦难中仍然会成就一些东西,苦难中也能教育出人才,让他们更加善良,更加积极向上”。
 
家风是什么
 
通过写这些家族,余世存说对他自身也是一个教育。对于央视的问题“家风是什么”,他有自己的看法。
 
余世存认为,首先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是什么取决于我们自身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自身成长到什么高度,传统就是一个什么高度。如果我们很矮小的话,那么传统就高不可攀,只能膜拜它;一旦我们成长、成熟起来,很自信的话,看待传统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其次,余世存认为,家风家教是应该往前走的,不应只是传统中国的那些内容,上一代对下一代有绝对权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不仅下一代要从上一代人中学习,上一代也要从下一代中学习,“现代家风家教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最为重要的是,余世存说:“不能因为我们处在现代化、全球化时代,家风家教就同质化了。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经验、个体的感受、生活细节,这些加起来的总和导致这个家庭的家风家教与别的家是不一样的。”余世存认为普通人家追求物质以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很正常的,对已实现账务自由的家庭来讲,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他们会追求社会性的承认,而普通人追求的是圈子里、亲友里的承认,“这种千差万别导致每个家庭是有所区别的”。
 
余世存认为从去年比较受欢迎的电视剧《老有所养》和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可以看到,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家庭以及家庭教育,“我没有很悲观地认为,家庭家风会失去、丧失掉,反倒认为随着大家意识的强化,会慢慢地找回来,甚至会越来越健康”。
 
《中国科学报》 (2014-02-21 第18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9537.html

上一篇:美女发明家海蒂·拉玛
下一篇:葛能全:一丝不苟大半生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