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unz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yunzhai

博文

家书179 话说林语堂

已有 2736 次阅读 2013-12-15 10: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林语堂是位中国作家,当年曾和鲁迅等人同办《语丝》刊物,刊发风格清新的散文(曾留学美国的方舟子等人9年前办了个新语丝网站,以学术打假闻名,想必你是知道的),可是,他后来和鲁迅交恶,在国共之争又偏向国民党,在美国生活多年,许多作品是用英文写的,还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很晚才接触到他的作品的。在这之前,只知道这个人不革命,曾遭到鲁迅无情痛骂。及至读到《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顿觉新鲜、亲切、睿智,始知在大义凛然、慷慨激昂之外,另有温婉、懒散、随性的写法,而且挺吸引人。就像当年不少人迷上了邓丽君的歌曲,我对林语堂的文字产生了带着讶异的惊喜。后来读了《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更是惊叹他的才华。

  《生活的艺术》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讲了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甚至把抽烟这样的坏习惯,也拿来津津乐道。在这之前写的《吾国与吾民》则是从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这九个方面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和中国人。他把中国人的德性概括为: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这两本书原本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和中国人,但身为中国人,也可以借助林语堂,更好地了解自己。两本书写得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读来不会太累。而且这两本书,对美国人了解中国影响很大。《纽约时报》的书评说“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美国总统布什说“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林语堂还写过几本智慧书,包括《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 、《印度和中国的智慧》(THEWISDOM OF INDIA AND CHINA)、《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ES)、《美国的智慧》(ON THE WISDOM OF AMERICA),如果有闲,不妨借来一读,特别是《美国的智慧》,不知他是如何讲美国的。还有一本林语堂的书,我很好奇,书名是《从异教徒到基督徒》(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刚才在网上一搜,这两本竟都有中译本,汗)。

  读林语堂的书,能让人更好地享受生活,让人心态更平和,也能增长智慧。

  看多了高亢的文字,曾经偏爱林语堂,但读多了他的文字,又觉得有些轻佻、有点腻。林语堂家境殷实,父亲是个牧师,他父亲舍得也有能力供他上当时国内的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支持他到国外读书,他的岳父家条件也不错,给他留学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游学时,去过美国、德国和法国,优裕的生活养成他从容、温和的性格,这和鲁迅的“我一个都不宽恕”的激烈形成鲜明对照,鲁迅的激烈,与其困苦的生活经历有关,鲁迅虽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12岁时,祖父被革职下狱,15岁时父亲病故,家道中落比一直贫穷更让人痛苦,因此,他的人生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他的文笔难以轻松活泼。然而,借着这种沉痛,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以勇士的姿态生活于世上,抨击不公、揭露黑暗、声讨罪恶。所以,现在的我,更敬重鲁迅。

  不过,林语堂的文字自有它的妙处。他在“八十自叙”说,“我一向认为大学应当像一个丛林,猴子应当在里头自由活动,在各种树上随便找各种坚果,由枝干间自由摆动跳跃。凭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种坚果好吃,哪些坚果能够吃。我当时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样的果子的盛宴。对我而言,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而哈佛也就是卫德诺图书馆。”你可曾这样想过?可曾这么喜欢和利用图书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669-749930.html

上一篇:家书178 池田大作与钱德拉的对话
下一篇:家书181 远方的礼物
收藏 IP: 112.65.211.*| 热度|

2 马建敏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