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徐群博友《我国年排放超二千万噸SO2, 华北何时稳定突破长旱期?》(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3032&do=blog&id=701977)与黄刚博友《[转载]大气气溶胶增加让全球水文循环衰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6036&do=blog&id=717087)后,忽然知悉“非洲长期干旱竟是欧美大气污染惹的祸”,此处介绍给有意一览的朋友。
徐先生在博文中写道:“最近”参考消息”(6月10日第七版)的一篇科学新闻(非洲最严重的旱灾缘于西方污染)引起筆者的莫大关注,该报导说4月24日”地球物理通讯”月刊(GRL)上的一篇最新研究结果指出,在上世纪70-90年代造成中非异常持久干旱从而使数十万人喪生的严重飢荒,其起因是北半球的大气污染,其源地主要在美国和欧洲; 该文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的Dargan.Frierson说,在以前地球整体变暖的掩盖下,人们忽視了燃煤排放并悬浮于大气中的微小硫酸盐颗粒对大气低层的冷却作用,这会迫使热帯降雨区南栘, 从而形成中非的持久旱灾; 相反, 人们将干旱归咎于过度放牧和土地使用不当; 然而在最近十年中, 研究人员己认识到悬浮颗粒污染对地球气候形成了重要影响, 在一些地区的大气中, 这些微粒反射阳光, 且形成的云更持久, 导致大气冷却; 自然并非所有的悬浮颗粒都会反射阳光, 且硫酸盐微粒的冷却效果仅在地区范国内抵消全球变暖的影响, 因为其影响短暂且主要隼中在高污染地区, 但因大气环流的输送和遥联作用, 地球不同地区在气候系统中也相互关联. 该研究发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热带雨区向南偏移, 使中非以及南美和南亚的部分地区干旱严重, 同时雨带南移使巴西东北部和非洲赤道以南的大湖地区降水增多; 该研究小组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所使用的全部26种气候模式逐一计算, 分析了热带降水变化的原因, 所有模式均得出一致的结论, 即北半球的硫酸盐悬浮微粒引发了可怕的Sahel地区(即中非)干旱; 可見除了温室气体外, 空气污染确实会影响气候, 且不仅限于当地气候, 美国和欧洲的污染气体排放影响了全非洲的降兩量. 筆者经上网查询, 发现此论文未刊干4月24日的GRL上, 而是延迟发表于6月7日的该刊中。”
黄刚博友在《大气气溶胶增加让全球水文循环衰减》中介绍了《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称:“当环境变暖时,降水和河水流量的增加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种变化仍未获得观测。高浓度的人源性大气粒子要为这种矛盾承担责任,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逐渐增加的温室气体才主导水文循环的恢复过程。Peili Wu等人分析了气候模型模拟数据以找出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他们发现观测到的降水趋势由两种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气溶胶和温室气体浓度。”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争相转载的《研究显示非洲最严重旱灾缘于西方污染》的“研究小组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使用的全部26种气候模型,逐一分析了热带降水变化的原因。所有模型均得出一致结论,即北半球的硫酸盐悬浮颗粒污染引发了可怕的萨赫勒地区干旱。”
“所有模型均得出一致结论”?众模一辞太多夸张了!我想,总会有人进行验证性重复模拟,如此强的一致性几乎是匪夷所思的。
我个人对于黄刚博士在《[转载]大气气溶胶增加让全球水文循环衰减》中介绍的Peili Wu提出的水文循环的两种对立因素(一为促进派-大气污染减少、另一为反对派-温室气体增多)很感兴趣,并写了多则评论。现摘录如下:
[4]陈昌春 徐群先生(http://blog.sciencenet.cn/u/xuqunjm)的博文《我国年排放超二千万噸SO2, 华北何时稳定突破长旱期?》中提到的“最近”参考消息”(6月10日第七版)的一篇科学新闻(非洲最严重的旱灾缘于西方污染)引起筆者的莫大关注,该报导说4月24日”地球物理通讯”月刊(GRL)上的一篇最新研究结果指出,在上世纪70-90年代造成中非异常持久干旱从而使数十万人喪生的严重飢荒,其起因是北半球的大气污染,其源地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看来跟黄先生此文是同一个话题。不过,徐先生表达了对于中国污染状况改善的担忧。
[3]陈昌春 另外,不揣冒昧,是否”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增强或将加速水文循环“更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2]陈昌春 “two counter-acting effects” 有意思。不过,“大气污染减少的情况下所增加的气体排放增强了水文循环”似乎只是一家之言。“大气污染减少“未必成线性趋势。
附1:网络新闻链接:
1.http://www.cma.gov.cn/kppd/kppdqxsj/kppdhwsm/kppdhysmpic/201306/t20130625_217447.html
(研究显示非洲最严重旱灾缘于西方污染)
2.http://news.sina.com.cn/c/2011-07-28/211722895554.shtml
(2011年非洲之角正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约1200万人受灾有德国官员竟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是中国在非洲旱区的土地收购造成了此次旱灾。)
3.http://news.hexun.com/2011-08-19/132610259.html 哭泣的“非洲之角”考验着世界的“良心”
附2:
美媒:研究显示非洲最严重旱灾缘于西方污染 |
2013年06月10日 17:19:30 | 来源:新华网 |
20世纪全球最大的一场旱灾“萨赫勒旱灾”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造成中非严重干旱,在此期间造成的严重饥荒导致数十万人丧生,引发全球关注。而一项新的研究指责北半球污染导致了旱灾,这些污染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7日报道,根据4月24日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被称为悬浮颗粒的微小硫酸盐颗粒使得北半球大气冷却,热带降水区向南偏移,远离中非。研究的共同作者、华盛顿大学气候学家达根·弗赖尔森说:“即使相对较远地带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热带地区。” 弗赖尔森表示,当时,在地球整体变暖的掩盖下,人们忽视了冷却效果。相反地,人们将干旱归咎于过度放牧和土地使用不当。然而,弗赖尔森说,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悬浮颗粒污染对地球气候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的大气中,这些微小颗粒反射阳光,并且形成的云更为持久,导致大气冷却。并非所有的悬浮颗粒都会反射光线,而且硫酸盐颗粒的冷却效果仅在地区范围内抵消全球变暖影响,这是因为其影响短暂,且主要集中在高污染地区。 弗赖尔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空气污染也影响了气候,而地球不同地区在气候系统中也相互联结。” 研究发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降雨带向南偏移,使得中非以及南美洲和南亚的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同时,降雨带南移使巴西东北部和非洲大湖地区的降水开始增多。 研究小组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使用的全部26种气候模型,逐一分析了热带降水变化的原因。所有模型均得出一致结论,即北半球的硫酸盐悬浮颗粒污染引发了可怕的萨赫勒地区干旱。弗赖尔森说:“很显然,除了温室气体之外,空气污染确实会影响气候,且不仅是当地气候。美国和欧洲的污染排放影响了全非洲的降雨量。”(参考消息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 |
附3:http://www.nature.com/nclimat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climate1932.html#auth-1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Earth’s hydrological cycle
Peili Wu,Nikolaos Christidis & Peter Stott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doi:10.1038/nclimate1932Received 14 January 2013 Accepted 21 May 2013 Published online 02 July 2013The global hydrological cycle is a key component of Earth’s climate system.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he energy the Earth receives from the Sun is re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by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the form of latent heat flux1.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droughts, floods, water resource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bserved land precipitation2, 3, 4 and global river discharges5 do not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as might be expected in a warming world6,7, 8, 9, 10, 11. Here we show that this apparent discrepancy can be resolved when the effects of tropospheric aerosols are considered. Analysing state-of-the-art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we fin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re was a detectable weakening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between the 1950s and the 1980s, attributable to increase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after which the hydrological cycle recovered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The net result of these two counter-acting effects is an in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global hydrological cycle, but the individual influence of each is substantial. Reductions in air pollution have already shown an intensific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12, 13, 14 and a further rapid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could be expected if the current trend continue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