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河北省林下经济;中国林药产业;容器苗规模化;山西东林下经济

已有 4428 次阅读 2013-1-15 13:01 |个人分类:林下经济|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河北省, 山西省, 林下经济, 林下种植, 林下养殖

河北为林下经济发展定调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3-1-15)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news/yaowen/zhxw/content/2013-01/15/content_209439.htm

本报讯 记者姚伟强报道 1月4日,河北省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2000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        

《意见》要求,全省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可根据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结合燕山、太行山区、浅山丘陵和平原农区实际,进行区域化布局,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加快培育一批林下经济产业龙头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建设林下采集、种植、养殖、景观利用项目示范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加强适宜林下应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加快无公害生产、产品加工、储藏保鲜、高效模式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同时,推进林权管理、资产评估、产品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林权评估、交易、融资服务平台。        

将林下经济纳入各地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林下产品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对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市场,加强集贮藏、冷藏、运输于一体的产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对运输鲜活林下经济产品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减免车辆道路通行费;对农民生产的林下经济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销售给本合作社成员的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此外,《意见》还对强化林地和林下开发管理、确保林下产品安全和加大金融保险支持等作出了具体要求。  

(作者: 姚伟强)        (编辑: 施一凡)  

 

中央财政启动林下经济补助试点  

《通知》要求,各试点单位须于9月底前报送试点工作方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13-9-16)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胜男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近日印发《关于做好林下经济草本中药材种植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试点省(区、市)加强组织领导,选好试点单位,及时总结经验。        

《通知》明确,试点单位可以是市、县、乡镇,也可以是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在选择试点单位时,应优先考虑4个因素:一是地方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专门机构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管理体制顺畅,管理职能明确;二是地方出台了林下经济扶持文件,地方财政已安排林下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三是该区域中草药种植历史悠久,发展规模较大,市场份额占有比例高的地区;四是在试点布局上优先支持国家重点扶贫片区,以及造林育林护林、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的地区或单位。        

《通知》要求,各试点省(区、市)应尽快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切实组织实施。根据试点工作进度,总结做法、经验、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国家林业局。        

各试点单位须于9月底前报送试点工作方案;在12月6日之前,将试点工作总结情况报送国家林业局。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胜男)  (编辑:施一凡)  

 

 

中国林药产业怎样打造国际范儿?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13-1-10)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news/lscy/scdg/content/2013-01/10/content_209148.htm

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开始把握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将推进“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纳入了新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消费热潮,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被认可,森林中药材产业也随之崛起,种植中药材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增加收入的好门路。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森林中药材产业即将苦尽甘来。        

中药材资源大国,为人作嫁何时休?        

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占了5%的份额。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程度低、资源配置分散、标准体系缺失、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使之很难真正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发现和探明的中药资源种类达到12807种,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然而,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多数是廉价出口为他人作嫁衣。        

在国际市场,植物药提取技术一直是日本和美国的强项,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中成药提纯技术却寥寥无几,能够享誉国际市场的中药品牌更是稀缺。在美国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韩国高丽参”,其实多是中国出产;国内市场价格高昂的银杏制剂虽然产自日本,却是日本企业从中国以极低的价格进口银杏干叶而制成后又返销给中国的……事实上,“洋中药”正在反食中国市场。目前韩国、日本、美国等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粗加工的中药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药后占据了全球中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在出口不足5%的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售中药原料和低端产品创造的,附加值高的中成药比重只有25%,而转化能力差,科技含量低,标准体系缺失,加工方式落后,有害残留超标,正是阻碍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原因。        

依靠科技创新,变主产为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产业具有生产分散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多为农户和小企业,种植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声誉。“药材好,药才好。”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治病不灵,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药材质量出了问题。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家种药材的北移南迁使部分道地药材产地发生了变化,新产区种植与加工技术的欠缺使药材质量下降。类似“橘生南为橘,橘生北则为枳”,如补气健脾的党参,以山西潞安一带所产的潞党参效力最强,而川党参、秦岭党参效力则较弱;还有些药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药农违背自然规律生产,为缩短药材在地时间使用“膨大剂”、“催长素”或提前其生长周期进行采挖;有的品种为便于储存、保色而大量使用“硫黄”进行熏蒸,导致残留超标使中药出口经常遭遇“滑铁卢”;野生药材由于连年无序地狂采滥挖,已经使部分品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临枯竭。        

另外,近年来中药材产量的锐减和价格的频繁波动,也给中药生产的科技化和规范化敲响了警钟。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中药方面的科技研发与生产加工应用脱节,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实现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在植物药提取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开发研制出具有独立品牌的中成药产品。同时,随着野生资源的加速枯竭,我们还要加强对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对接国际标准,实现产业腾飞        

近年来,中药出口路途坎坷的关键是标准缺失,导致中药只能以食品或食品补充剂的身份进入国外市场。因此,只有加强中药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中医学才能广泛与现代科学相沟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当然,打铁还需本身硬。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大致分为两种发展路径,即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药品生产和仿照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的模式进行研发,因此在制定中药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中药的特点加以选择,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专家认为,由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大部分中药制剂很难引入现代制药技术,所以保留传统的中药制造技术是必要的;同时,必须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现代先进的制药理念和技术引入中药领域,使中药制剂现代化。        

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被认可,只是由于国内还没有健全完善的生产标准和质量体系,使竞争力大打折扣,这不免令人痛惜。我们要抓紧对整个中药产业进行升级换代,对质量体系、监管体系进行完善,用可量化的科学标准来建立起产业规范,才能真正让中药产业焕发生机,得到应有的市场地位,进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  

(作者: 刘国信)        (编辑: 施一凡)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山林里——山西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及效益调查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3-1-17)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econo/qyzs/content/2013-01/17/content_209768.htm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以黑色煤炭著称的山西省,在山林里找到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

自2008年启动林改至今,山西省林权明晰率达96.5%,家庭承包率达72.7%,林权发证面积达8486.86万亩,发证率94.15%。

山有其主,但如何实现主有其利?

太行山区土地瘠薄、干旱少雨,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单一的林业产业无法满足林农致富的渴望和需求。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成为巩固林改成果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的“四荒”拍卖和小流域治理行动全国闻名,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发展林下经济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林改后,党的优惠政策又一次激发了能量,林农更加大胆地尝试多种发展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551万亩,实现产值超过16亿元,其中种植业近13亿元、养殖业3.6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1599元。

在山西,林下可见林菌、林药、林粮间作以及林禽、林畜养殖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陵川县夺火乡琵琶河村木耳产业占地15亩,年产木耳7500公斤,纯收入45万元。安泽县大力发展连翘产业,同时依托示范园区组建起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种—产—销—加工—包装—外调“一条龙”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林为基、以林兴产的发展之路。灵石、洪洞和沁县等地则利用林中空地发展林下养鸡、养猪和养牛等绿色养殖产业,其肉、蛋价格均比普通肉、蛋高出1倍-2倍。此外,还有发展山地定植苗圃的林苗模式和发展森林游憩、采摘、农家乐等林中观光模式。

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生态庄园、“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机制兴起,成为林下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潞城市辛安镇的农民在核桃树下栽植大豆、五彩花生和棉花等低秆作物300亩。为解决销售问题,辛安镇扶持了7个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了购销合同,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陵川县全县注册中药材合作社33个,带动组织农户2000多户。沁源县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20多个,参与农户1000多户,农民年均增收2000余元。广灵县玉绿营林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10月成立至今,已发展入社农户102户357人,经营荒山面积7000多亩,带动本乡及周边村落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变成联合经营。

发展生态庄园的企业家们不仅为山林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林业资源与资本的对接,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山区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的问题,同时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产品走进了市场的大舞台。晋中市生态庄园经营面积72.83万亩,累计投入19.5亿元,营造生态林和用材林22万亩,发展经济林7.5万亩。2010年,生态庄园经济收入2.95亿元,其中干果经济林收入1.68亿元、养殖业收入1.54亿元、旅游业收入1151万元、苗木产业收入2457万元。

此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也为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发挥出“注册一个商标,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连锁效应。广灵县成立了甸顶山林牧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以绿色黑木耳为主导产品,大力开展林下栽培和产业化经营,建起一条液体菌种生产线和一个黑木耳菌包生产基地。2011年,全县林下种植食用菌800亩,年产优质黑木耳干品400吨,带动农户800户,实现产值2000万元。

但是,林下经济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如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和科技力量薄弱等。虽然目前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高涨,但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缺乏发展后劲。这些都是山西省林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容器苗规模化生产前景不可小觑    

——对河北省隆化县容器苗生产热的思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12-11-06)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econo/hcyl/yljx/content/2012-11/06/content_199978.htm

近年来,容器苗凭借成活率高、管理方便、移栽容易等优点渐入苗木种植者的视野。然而,由于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且容器苗生产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高,许多苗农对发展容器苗有些举棋不定。河北省隆化县成功实行的容器苗改革推广,让犹豫不决的苗农吃下一颗“定心丸”。        

2007年开始,隆化县试推广容器苗“从袋到碗”的改革,效果显著。由于容器苗价高货俏,利润丰厚,参与容器苗生产改革人数由原来的几十户,发展到200多户;参与人员由原有的造林大户发展到几乎覆盖全县苗木培育的各个阶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完成的苗木装杯8000万碗,25个乡(镇)均有参与者。        

容器苗价格疯涨利润丰厚        

从2010年上半年至今,30厘米-40厘米高的容器苗,年均亩产值8万-10万元,扣除成本1万元,利润相当丰厚。全县300多万存圃容器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部外销,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势态。在此影响下,容器苗在苗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容器苗“生产热”。        

隆化容器苗火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特殊项目的启动拉升了对容器苗的需求。如北京周边水源地区丰宁、滦平等县启动的“水源林”项目,每亩投入高达500元,对苗木质量要求高,容器苗派上了用场。        

其二,通道绿化步伐加快,特别是可视山体的绿化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级政府对“快绿”要求过高,对大规格容器苗需求量不断增加。        

其三,内蒙古等地的沙化严重地区及矿区绿化提速,容器苗用量加大。        

其四,绿化质量的提高,对成活率要求越来越高,裸根苗成活率低让许多工程队选择了风险最小的容器苗。        

其五,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了新的林业术语——占地苗,由于“占地苗”要得急,往往不计较苗价,因此育苗户的要价都比较高。        

容器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如今,河北省隆化苗木在内蒙古、山西已经小有名气,成为众多油松容器苗采购商的首选之地。容器苗未来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生态建设任务只增不减。从国家生态建设层面上看,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步伐只能“快”不可能“慢”。有任务就会有需求,尤其是对容器苗的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只要质量好适销对路,40厘米-80厘米高的容器苗,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持续旺销。        

从造林难度看,隆化等大部分山区县绿化已进入“啃骨头”阶段。也就是说,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均已经完成了绿化任务,剩下的多为“干旱瘠薄”荒山。立地条件恶劣,成活率低成为难题。而采取裸根苗造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唯一的选择只有容器苗。        

不良气候频繁出现,是人们选择容器苗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持续干旱不断出现,而应对之策只能在容器苗上做文章。近年来,隆化县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大量使用容器苗进行春季造林,就是为了应对气候干旱问题。        

城镇、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步伐加快,为容器苗发展提供了平台。环村庄绿化正在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加快,形成了对容器苗的旺盛需求。如今,一个“快绿”与“速绿”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        

工矿区披绿任重而道远。容器苗“热”起来,主要缘于工矿区披绿引发的苗木需求。回报自然,回报社会成为先期富裕起来的开矿者补偿社会的一种形式。        

积极发展容器苗是一项“可进可退”的朝阳产业。目前,全县还有近30万亩山坡地,如果将其作为“山地苗圃”经营,可直接消化3亿株容器苗。待容器苗销路滞销或降价之日,适时盘活全县这30万亩土地资源,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做大做强产业还需提高质量        

容器苗生产虽然在河北省隆化县已具雏形,但值得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也有许多。        

突出容器苗质量。容器苗基质的质量千差万别,有的营养丰富,有的只能称得上是“土坨”。只有那些称得上是营养杯的容器苗才有更广阔的市场。所以,所有参与容器苗培育大户,必须把基质调控放到首位,要掌握加工基质的本领,要学会识别基质的好坏,并把准备基质、贮藏基质作为培养容器苗的第一要务。        

成立以容器苗生产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整合全县容器苗产业,是做大做强容器苗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建几个或十几个以容器苗生产为主的专业合作社非常必要。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开发,规模销售,实现规模效益,打造华北最大的容器苗生产集散地。        

建立容器苗批发市场,开辟容器苗销售一条街。地方政府要根据容器苗发展规模,适时地建立容器苗批发市场。通过扩大影响,吸引各层次经纪人队伍,关注隆化、服务隆化,提升隆化。必要时可以通过举办容器苗“销售节”活动扩大其社会影响面。        

统一苗木规格。容器苗规格不应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几种统一规格。如培育4年生以下苗的规格,可采用现有的10厘米×21厘米;培育5年-6年可采用18厘米×20厘米。只有标准统一,才有利于销售。        

发展“小循环”,成就大产业。“小循环”是指容器苗生产者从种子育苗开始,走“自育、自装、自推、自栽”的育苗模式。特点是苗木成本低,介入门槛低,竞争力强,在短时期之内很快就会形成大产业。容器苗规模化生产成本低,繁育1亩裸根苗的成本大约3000元-5000元,如果用工忽略不计的话,成本还会降低60%左右。从目前市场看,每碗售价保持1元是有可能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容器苗成活率高,由于用户采用自家的苗,边起边装,根系免去了假植及运输环节,苗木质量有保障,装杯成活率会显著提高。  

(作者: 王仰发 黄凤升 )        (编辑: 施一凡)  

 

到2015年,山东林下经济发展到700万亩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13年01月25日

来源:山东省林业厅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月25日讯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林地增效、农民增收。    

从2013年起,用2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个,50亩以上的示范点600个。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大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投入林下经济开发。力争到2015年,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700万亩,产值突破700亿元,拉动直接就业240万人;2020年发展到1300万亩。促进林下资源、技术、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创立特色品牌,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利用和销售体系。    

《意见》中林下种植主要发展林菌、林药、林粮(油)、林草、林菜五种模式;林下养殖主要发展林禽、林畜、特色(蜜蜂、蚯蚓、蝉、野猪、蛙类、孔雀、鹧鸪、鸵鸟狐、貂、獭兔、梅花鹿、马鹿、羚羊等)养殖模式。此外,依托森林资源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充分利用林下野生产品资源,发展林下产品的采集、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有关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林农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山东省发展林下经济300万亩。(山东省林业厅)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382-653319.html

上一篇:中华医药:葡萄美酒益健康;自酿葡萄酒的方法;老烂腿,下肢溃疡
下一篇:鬼针草;白血病;双调血压;“炒三子”;乳腺增生;乙肝;尿毒症
收藏 IP: 211.140.2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