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81):怎样培养“单飞”能力 精选

已有 18192 次阅读 2013-1-13 08:37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培养, “单飞”能力

我一向认为,年轻学人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单飞”能力极其重要。其实,不少著名学者谈过这一问题。本文从实例讲起,与青年朋友们谈谈为何要着重提高自己的“单飞”能力以及如何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从一场应聘考查谈起

 

教学科研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聘者或求职者头顶各种“光环”:出身于名校名专业,曾有名师指点,在名刊上发表过好论文(有时数量不小或影响很大),拥有各种荣誉称号。于是,欣然录用了此君,后来的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此君原来是“银样镴枪头”(其语义可见《西厢记》或《红楼梦》,因电视剧《红楼梦》而为众人知晓),在教学科研中成绩平平,没有什么大作为,甚至沦为“鸡肋”。吃了亏的用人单位一开始有些纳闷,深思之后发现:主要因为此君缺乏“单飞”能力。在优渥的环境里,在名师引领下,此君可能一度“辉煌”,然而,由于此前过分依赖于导师,从科研选题到演绎、完成,一直由导师把关、引导,因此,在老师的羽翼呵护之下,飞得“一帆风顺”;一旦放了“单飞”,就显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了。

我所在的单位在这方面有过教训,近年来才开始“学乖”了,凡是引进新人,都要在学术骨干中广泛征求意见,并认真地进行由几位教授参加的详尽无遗的interview,甚至组织过越洋视频interview(参看以前的博文);有时还让求职者在全所seminar上报告自己的工作,让更多的人来判断其能力和引进的必要性。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一位海归求职者的一次应聘考查。求职者已洋洋洒洒发表了一二十篇论文,有些刊登于所在领域的主流刊物上,还参加过几项大项目的研究,业绩似乎不错。那天,所里组织了为时4小时的interview,我也应邀参加了。求职者有板有眼地报告了攻博期间的工作,表述得相当清楚,然而其报告多次被打断,与会者连珠炮般插话提问:“这个重要的idea是你导师的,还是你自己的?”“这个模型是你自己建立的吗?”“这个关键性方法是你构想出来的吗?”“数值模拟的程序实现的难点是你自己克服的吗?”报告人一一如实作答。interview的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尤显“刁钻”。在这场interview后的背靠背讨论中,教授们的一致结论是:此君虽有不少工作,但并不表明有足够好的“单飞”能力,因为工作的关键部分并非靠本人独立完成的,科研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高级程序员”,从而决定不引进此君。

事后想想,这样的interview特别给力,此后也就成了本单位人才引进的套路。

 

导师应该努力放学生“单飞”

 

学术职场新人的“单飞”能力欠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其中有制度性的问题,近来已有人进行了充分讨论,这里不加详察。只说说导师的责任。

我以前说过,导师指导学生的做法各不相同。打个比方说,有“抱着走”的、“搀着走”的和“引着走”的,等等。一般来说,我赞成第三种方式。方式不同,结果也不相同。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位蜚声中外的权威学者,在我所在的领域纵横驰骋了一个甲子,业绩骄人,而且多年的教学工作使得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不少知名学者,其中有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杰出人才,他们大多是被这位老科学家早早放了“单飞”的。有一位年轻人他特别喜欢,一直留在身边工作。令人奇怪的是,这位学人却成绩一般,似乎没有单独的重要建树。究其原因,可能是所处的环境太优越了,后来又了解到,这位仁兄贪玩,不用功,最后以副教授职称退休。

因此,同一位导师,学生的成就各不相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在于是否放“单飞”。导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单飞”能力,且应尽早放“单飞”。留在本单位的学生也有机会“单飞”,只要让学生不存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就行了。

 

学生应该尽早培养自己的“单飞”能力

 

在提升单飞能力方面导师有责任,但归根结底靠学生自己,必须在学生阶段就着力培养自己的“单飞”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尽早学会设计自己的学习。我曾就此谢过两篇博文(见链接),读者对象是研究生,但对更年少的也适用。大家要珍惜求学时代的光阴,及时做好学习规划和计划;时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中的缺陷,与时俱进地加以弥补;根据“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的原则,自主选课,特别注意选学难以自学的课程。这里不展开讲述了。

——竭尽全力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学是管一辈子的事情,要学会长期有用的知识,读任何书,做到“不尽信书上所言”,反复推敲细思。

——尽早投入科学研究,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着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能力,先要留神观察前辈(包括导师)在这四个环节中的做法,仿而效之,在实践中形成适于自己的一套做法。对于导师的意见,不一定处处言听计从,吸纳其中合理的部分,随时做出自己的判断;每次与导师讨论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拿出自己的方案与导师进行切磋。

——不断迎接挑战,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一旦独立地从事工作了,不要等靠要,一切问题由自己解决;碰到不如意之事(如基金申请失败),不怨天尤人,不轻易认输,跌倒了,拍拍灰尘,站起来再干。

当然还有更多招法,可自己不断创造。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写于2013113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学习漫谈(7):研究生应该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4440.html

2、学习漫谈(8):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4859.html

3、学习漫谈(10):学分归学分 学问归学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538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52527.html

上一篇:基金申请新议-19:从善如流 认真改进
下一篇:学习漫谈(82):学生如何主动寻求导师的指点
收藏 IP: 222.71.157.*| 热度|

66 罗德海 田圃 林涛 黄延旺 刘建兴 刘全慧 陈龙飞 张晓锋 李世春 董焱章 刘瑞亭 林天全 陈远川 刘勇华 周杰文 高绪仁 赵保明 黄寿光 谢强 陈亮 龙涛 徐耀 赵明 李志红 赵凤光 刘军胜 马仁锋 秦川 莫伟平 胡孟晗 牟国斌 覃开蓉 王春艳 高应波 喻海良 苏光松 董晓宇 王府民 岳善超 米春桥 周跃明 张士伟 韦雪花 刘桂秋 王赫 郭慧 归明月 李刚 梁建华 骆海明 刘倩 王昌淼 徐听听 clp286 yunmu lbjman anran123 jzpathfinder Linjd bohe crossludo dx2008 qinzhaosu ziyu6601 cooooldog ahsy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