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mazon上找书,偶然看到Brian Greene的新书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Alfred A. Knopf, 2011),这本书距离他的“琴弦”10多年了,这10多年里,我最喜欢从AdS/CFT对偶引出的宇宙全息——那个概念,已经15年了。总的感觉是,弦论和宇宙论在新世纪里没有激动人心的发现。至于所谓平行宇宙、多重宇宙,仿佛回到了远古的神话——借Greene的一个题目问问:那是平行宇宙还是平行数学呢?
从格林的科普,想到同学的学位论文——有点儿远了,却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很多题目是师兄师姐们去年前年才做过的,甚至有的是师父们做过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说“进步”和“创新”,也只是“答辩意义上的”,或者说“礼貌意义上的”。为什么会选择本质相同的题目呢?因为题目太大,太“学科”而不太“科学”。如果每个题目都为了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那就只好做“空头革命家”。一本百页的论文,除了格式化的东西,就是教科书的摘录和常识的总结——这有点儿像“科普”了。至于自己的思想,其实几页就够了。既然如彼,何必写那么长呢?组织上何必要求写那样的格式化“科普”呢?
前几天有个开了题的同学来说实验,我看题目和前师兄的差不多,实验的内容也差不多——我问:师兄的实验数据都在了,假如你做实验,能比它好多少?如果还是那些东西,那么师兄已经替你做好了,你这会儿能拿它写一篇超过师兄的小文章吗?如果不能,那做了实验以后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建议,在做实验之前先用几个星期想想,你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如果同样的题目可以一代代传下去,那就像愚公门口的山了——愚公移山确是一个宏大的题目,子子孙孙都可以拿它去申请经费,可最后还得靠“帝感其诚”才能把山移走,如今“帝”在哪儿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