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livia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博文

世界经济论坛亲历记

已有 1429 次阅读 2012-4-22 15:2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face, center, 论坛,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论坛亲历记

 

201091315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科学院选派的一名观察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此次国际论坛中的青年领军者年会,第一次参加有多国政要、世界名企总裁、媒体领袖和杰出青年科学家等出席的大型国际会议,对于我来说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颇多,现在我将这些见闻写下来以供大家分享和借鉴。

奇妙的自我介绍

912在快到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的路上,天空一碧如洗,微风和煦,随处可见飘扬的彩旗,一派祥和而热闹的节日气氛,每隔不多远,就可以见到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和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本次大会的安全保卫措施相当严密,只允许佩带有自己照片和姓名铭牌的参加者进入会场,与会者进入会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检,然后刷自己的铭牌,刷完之后立即在旁边的电脑上出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住宿的宾馆也有安检,但不必刷铭牌。

当天晚上,青年科学家在天津日航酒店有一个欢迎活动,由于本次活动允许与会者和配偶一同参加,晚上7时许,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及其家属陆续到来,有戴着高高帽子留着长长胡须的阿拉伯科学家,有用彩色头巾包裹头部的埃及女科学家,但大部分以西装革履的欧美科学家居多。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他们的服饰有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样的欢迎仪式如同在观看一场大型的服装展示会,庄重而富有特色。

7点半,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一群陌生人在一个地方开会,开始少不了彼此相互认识,和我所经历的大家轮流做自我介绍不同:主持人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标题写为“找人寻宝游戏(Find someone Scavenger Hunt)”,上面还有45条描述,诸如“研究领域和鱼相关”,“去过朝鲜”,“自己烹饪过面包或者酿造过酒”,“喜欢吃辣椒”等等,这每条描述代表一个人的特征。大家先两两交流,询问对方符合上述哪一条描述,然后把符合这条描述的人名写在对应的横线上,接着彼此分开迅速寻找下一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认识最多的人将得到奖励。然而,由于时间短大家都存在新鲜感,一般人只能认识10个人左右,因为大家除了彼此询问这些特征之外,还少不了多寒暄几句,问问来自哪个国家,在什么科研机构工作,研究什么领域等等。

自我介绍完了之后,大家开始分组对几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分组方式也很特别,有的按照生日的月份分,有的按照国家的首字母分,有的按照年龄除以六的余数分。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老是几个人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允许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就有可能导致新的思想火花产生。

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

“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是本次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新领军年会的口号,参加此次年会的青年科学家具有不同的研究背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过突出的成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世界经济在处于低迷的时候,科学家有道义和职责走出实验室与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一起携手共度难关,开拓前进。

“除了申请科学基金会和撰写科学论文,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青年科学家还有什么权利和责任?谁还在重视我们青年科学家的生存和发展?”在第二天正式会议刚开始不久,来在牙买加的青年女科学家Marvadeen Wilmot就向60多名与会者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问题马上就引起了在场的许多青年科学家的共鸣。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科学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年轻而富有创造力,是科技界的生力军,但是与有名望的年长科学家相比,他们却缺少那么多光环,正因为如此,讨论“青年科学家该如何赢取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次世界青年科学家相聚天津,也是为了借本次世界经济论坛之东风,以促进社会对青年科学家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科学家的社会作用。

正式会议现场有八张桌子,每张桌子上坐有8到10个人不等,事先没有分组名单,大家根据到来的先后顺序可以随便找座位坐下,然后对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逐一讨论。讨论的时候由一个人专门记录各人的发言要点,最后由他(她)面对全体进行总结陈述。例如,在面对“青年科学家该如何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个议题的时候,有科学家建议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青年科学家用通俗的语言写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科普文章,以促进社会公众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和对青年科学家的重视,讨论完之后,将由本桌上的记录者将该要点向所有人宣读。

会议现场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说出这么一个现象:现在,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一般属于某一课题组或者某一特殊的科研群体,而年轻科学家争取经费的机会和分享科研成果荣誉等常常被处在同一研究组的课题组长或者年长科学家所代表。这一科研现状一经提出,立即引来现场很多外国科学家的好奇,不熟悉中国科研现状的外国科学家要么认为不同意,要么对这样的事实表示“震惊”(shocked)。事实上,在中国的科研大环境中,年轻科学家“被代表”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科学家很难独立争取到科研经费,他们只好给“老板”(课题组长)打工,因此,即使是年轻科学家自己的科研成果(比如自己独立撰写的科研论文等)常常也要署上自己课题组长的名字,而当获取荣誉的时候,年轻科学家要么“被代表”,要么“被取代”。刚刚取得学位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人脉方面,的确要比年长的科学家略逊一筹,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又不得不到年长科学家的课题组中“打工”,不得不遭遇“被代表”或“被取代”,这一现状已损害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积极性和阻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如何促进中国年轻科学家的事业发展被世人所关注。

遭遇国际会议

“人是礼节的奴隶”,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我有众多“遭遇”。首先,我感觉会议着装相当重要,尤其在正式的场合,如果着装不合适常常会被误解,你自己也会感觉很尴尬。正式场合,男士最好穿黑色西装皮鞋,内穿白色长袖衬衣和佩带领带。例如,会议期间的一天晚上,我们要去意式风情街参加由天津市长主持的欢迎晚宴,虽然是一次露天的欢迎活动,但是大家都穿得非常正式。相比而言,女士的着装要灵活得多,例如来自埃及等中东国家的女科学家可以戴头巾出席各种会议或活动。

本次青年领军者年会是按照西方人的办事风格制定的,在会议通知发出后,第一天报道注册,第二天几时几分在哪里举行会议,第三天去哪里参加活动等等信息全都在会议通知上,到了会议现场按照这些日程执行就是了,没有任何人会引导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且几时几分该做什么只说一次,时间到了马上就走,不提前一秒也不因为还有一个人没来而拖延一秒。西方人不喜欢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反复强调好几次,一旦这样做,他们常常会不高兴,以为你把他(她)当成小孩或者弱智儿。这和中国人集体出门办事大有不同,中国人集体出门办事一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管事儿”,详细告诉你先该做什么后该做什么,为了防止出差错,一般将日程反复强调好几次,出门之前先点名,人到齐了再走,没有来的就打电话确认,因此,一般八点钟要办的事常常拖到820才办。

首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英语作为大会用语,我可以听到各种腔调的英语,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讲话成为我最大的听力障碍。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音圆润纯正,但是语速相当快,他们常常使用吞音和长句,当我还没有反应他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第二句话就已经讲完了。而来自非英语为母语的人,虽然语速没有那么快,但是他们的奇怪发音常常让我感觉“匪夷所思”,例如来自印度一些地区的人,他们讲的英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听起来比那些说得快的人还费解。

会议讨论期间,欧美的科学家普遍显得积极而主动,他们常常愿意作为每个小组的志愿者主持会议并将大家的发言要点一一写在白纸上,讨论完之后,他们也很乐意作为最后的总结陈辞人,将白纸上记录的要点大声向所有人宣读。相比而言,非英语为母语的人显得比较含蓄,他们可能是因为英文表达能力所限,不太愿意在这样正式的场合因为语言问题而出洋相!

 

世界经济论坛简介: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机构,是非盈利的中立组织。由瑞士大学施瓦布教授于1971年创建,原名为欧洲经济论坛,1986年改为现名,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由于论坛年会每年1月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因而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召集各界领袖开展合作,以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达到确定全球、地区和行业议程,进而影响世界的目的。论坛成员由全球有影响的企业领袖、国家政要和知名专家组成,均是各自行业和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经济联合国”,成为各国政要、企业领导人、国际组织官员、专家学者就世界重大问题交换意见的平台。

 梅江会展中心内景1
梅江会展中心内景2
正式会议现场
 
来源:《科学新闻》2010年10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77-562357.html

上一篇:加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后的3年
下一篇:It's time to eliminate professional bias in China
收藏 IP: 123.117.18.*| 热度|

5 武夷山 赵凤光 曹聪 刘进平 孙广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