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该文后来刊登在《中国科学报》。
刚读了今天科学网置顶博文“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50751)。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是一流大学的校长。
大学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思想”。作为一流大学的校长,我会创造一切有利于“思想”产生的环境和氛围。
1.給大家营造自由和宽容的氛围。我会保持一种开放思维,允许不同观点的两派人争锋相对,形成派别,我相信不同派别在争辩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好的idea,有利于新思想的诞生,最终有利于创新。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任何问题,并鼓励师生一起解决。鼓励大家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大学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正如作家王小波所说,要成为“思想的精英”,而非“道德的精英”。以前的中国学生,就是太受儒家所谓“道德”束缚,君臣、父子、师生之礼,使得大家不敢太有自己的思想,不敢反驳和批判,何来创新?
2. 尊重个体,不再是集体至上。过去几十年,政府提倡大家一切都以集体为上,要牺牲个人,来为大家考虑。我的理念是反其道而行之,尊重一个一个的老师和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大家释放自己的个性,不要不好意思。当一个集体中多数人为少数人考虑并尽量提供方便时,说明这个集体的文明水平到了一个高度。
3. 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中国目前的科研水平离国外差距很大,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经费资助,让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即便最后只有少数人回国效力,我相信这少数人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只要利大于弊的事情,就去做。
4. 吸引留学生。让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至少10%。多样化的环境,有助于彼此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同时也锻炼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5. 教材的选用,一般不再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由上课教师自己做课件;或者让老师讲授自己探索式的观点,一些不确定是否正确的观点,都可以讲給学生。这点要像费孝通先生当初在西南联大授课,不用教材,讲的都是自己探索式的观点,尽管那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开启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题也一定要改革,不能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让学生思考或创造的内容。
6. 重视数学,特别是理工科。科学最终还是数学,中国科研与国外差别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太差。要把数学这门课提高到非常非常重要的程度。
7. 请一部分能用英文授课的教师。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以及其它名校,之所以能出很多人才,就是有那么一批能用英文授课,掌握着前沿科学或人文知识的教师。
8. 鼓励理科生多读人文和历史方面的好书,当然是有趣的书,不是那些乏味的专著。
9. 不扩招,提高研究生待遇。不随意增设当下一些时髦专业,如影视、什么M*A之类的。一个大学校长,应该专注于让现有专业深入发展,取得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成就。
10.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暑期假期,去做社会实践和打工,让学生多与外部世界接触。目前,各个高校对这方面远远不够重视。
11. 鼓励老师和学生多有轻松和家常式的实质交流。我感觉中国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鸿沟,没有足够的交流时间,老师上完课,就收拾东西走人,讲台成了一个分界线。我会这样规定:每个学院每周派2名副教授或教授,每天午餐或晚餐与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鼓励学生们与当班教授多交流,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方面的。
12. 协调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将定期拜访相关官员,比如教育部长(或局长),省府或市府相关领导,同时向知名企业家等融资,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争取足够的科研和教学经费,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学,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做自己的研究。
13. 在处理事情时有魄力。只要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面对大多数人的质疑,也要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作为校长,得有这种能力――多数时候事后证明你是正确的。
14. 设立一个真正能否反应学校师生民意的信箱,让大家的建议真正能够到达校长手里。尽管很多领导不喜欢建设性的意见,但我喜欢。一个校长,再怎么有思想,也不大可能把每个问题都考虑到,通过民意信箱,和师生一起共同把大学建设好。
P.S. 刚花了1个多小时写上文,只想起来这么多,很多还不全面,以后再思考完善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