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科大的“导师制”
前几天得知“国科大”要招生,打开简章没看到招生人数。这几天就在想,到底招多少人合适,我挺担心国科大第一次招生招上千个本科生,结果最后没招满,降低分数招生,最后,国科大本科招生的层次,就这样被定位了。在我一年前的博文“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的战略性建议”中,就特别强调了第一次招生的重要性,“第一次招生,一定要控制住入学人数,宁可少招生,也要保质量。比如,一般学校本科生招生3000,国科大第一次可以只招800,使入学分数线不低于清华北大。开始几年的招生,直接决定了国科大未来的招生质量和口碑。”
早上刚打开一个网页,介绍“国科大招生”的博文“如何看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招生”,得知名额是350人,我非常高兴,特别是得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特色是“导师制、小班制和三段式”的培养机制。所谓导师制是指考生一旦被某一学院正式录取,就可以根据其意愿(在报名时即可预选)确定一位学业导师。小班制是指课堂上课学生一班不超过三十人,主要针对专业课学习。三段式培养机制:第一阶段为约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通识教育类课程。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
这三段式培养机制,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多次论述,包括“通识教育”,“注重质量”。“高等教育”,不是“中等教育”的延伸,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它的最关键最本质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通识教育”,第二方面需要“小班”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讨论中,第三,“导师制”更是直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最好途径。“国科大”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完全与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契合,这在国内一流大学中,很少能看到有这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我要论述一下我心目中的“导师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导师制”,是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或者2-3个学生,进行的例行周会。不同于“讲授课”,不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不同的理论之间能够相互碰撞,对立的思想观点可以相互交锋,本质上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这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过程,开始的时候,导师通常会提几个问题,询问学生本周进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一起解决。也可以是询问学生阅读了哪些专业文献,让学生找出文献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个锻炼学生“批判式思维”的过程。导师会鼓励学生,不要因为作者或自己是权威,就不能挑战他,而是要淡化权威意识,鼓励“求异”。导师制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质疑的方法,一种探究和摸索的方法,它不是通过权威的独断,而是通过批判、分析以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在讨论中,也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修养”,就是你能够找到别人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你能够比较缓和地表达出来,让别人比较容易接受。
在导致制的例行周会中,学生一般无法偷懒,一般都得准备充分,否则一旦被老师提问,会暴露无疑。由于导师和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学生更容易学到导师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对科研的热爱,思考问题的方式,自身修养。
有了“批判思维”,学生无论是在未来的科研还是其他工作中,都会受益终身。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必细说。即使学生后来没有从事科研,到了公司,大学阶段培养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让你脱颖而出。比如,你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比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建议,公司老板对这样的人才,能不重用吗?
总之,希望国科大能够招收一流的本科生,让他们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衷心地祝愿国科大能够成为与清华北大三足鼎立的国内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David Palfreyma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4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