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我两次见到杨振宁先生 精选

已有 5406 次阅读 2008-12-24 11:46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因为杨振宁先生批评《易经》的缘故(不是《易筋经》,呵呵),使他再度成为那些拥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腐儒们反驳的对象;没有想到,此事还没有结束,关于他的一段香艳故事又开始上场了。

  翁帆也在天涯这个地方溜达过一段时间,这倒是属于正常现象了,毕竟她和杨结婚时也还只是个28岁的年轻女子,喜欢网络并且在上面发表看法也是很应该的事情了。她写给杨振宁先生的英文情诗经过一位网名为BerkeleyWolf的先生翻译成了汉乐府诗的形式还在xys.3322.org网站上登载了一下,还颇有古代诗的味道,而且是旧时少妇仰慕自己丈夫的口气,让我惊叹网上牛人之多。我后来把这诗又翻译成了现代诗的形式,算是对杨先生的一个什么什么吧。

  我个人是见过杨振宁的,当然,只是我见他,他并没有见过我,而且是两次,第一次是在1991年左右,那一年是他的70周岁,中国大陆有八个大学(或者还有中国科学院)隆重庆祝了他的生日,包括科普报告,生日庆典和学术活动等,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个后生小子在水上报告厅抢到了一个座位,并为此欣喜不已,毕竟,很多人是在过道里站着听完报告的。

  我几乎对他整个的讲演都记忆尤新,毕竟是第一次见到大师级的人物,我以前听过的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讲演相比他的就差很多了,从个人的魅力到学术成就到讲演水平,苏都远远不如杨。我10年之后还听过李政道的讲演,也是感觉不如杨,也许此时的我已经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世界了,所以没有了20岁时刚见牛人的大欣喜了。

  当时的70周岁科普报告是由我们的校长谷超豪博士主持的,谷和她妻子胡和生都是苏步青的学生,而且谷先生还是中国人留学苏联中第一个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人,据说当时得到副博士后很快就拿到了博士,即使在苏联人里也是非常罕见的,而直到现在,中国数学届里面也只有三个人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一个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所长周向宇研究员,曾经在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的,另外一个则在徐州师范大学工作,这让我觉得有点奇怪,这样的地方还能藏住牛人?

  谷超豪首先介绍了杨先生的学术成就,并谦虚地说,杨先生的工作自己不懂,让底下一片善意的笑声,老谷同学也是数学物理学家,还是对老杨的工作有所了解的吧,我觉得。我记得说到杨先生的三大学术成就,其中第一个当然是和李政道一起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奖的内容:宇称不守恒定律,其他两项则有“杨—Mills”场的研究和“费米—杨”理论。

  杨的讲演看来是因为经过多年历练的缘故,生动且睿智。当时还没有Powerpoint一说,只能是用幻灯片,记得我当时还新奇了一下,因为他使用的幻灯片是自动播放的那种,不需要一张一张地去换。说到自己留在普林斯顿而没有回到费米实验室的时候,他说不是因为费米那里不好,也不是因为工资问题,而是因为下一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他的夫人杜致礼年轻时的照片,礼堂里掌声笑声一片。

  之后的几天,我偶然看了看文汇报,里面有一篇长文章登载了他在上海70周岁讲演的主要内容,我发现内容和合肥的完全一样,连幽默都一点没有走样。这让我特别失望,尤其想到杨要去八个地方做八次同样的讲演就更加觉得不可理解——重复的话说两遍都会累,何况八遍呢?

  不过,在合肥的讲演中,杨提到了和李政道的交恶分手,他说,“对于这件事情我非常后悔”,这是我听到的原话,所以,我想虽然之后的弥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不应该再成为其他的看客攻击两位先生(不管是其中的哪位)的理由。

  第二次见到老杨同志则是在中国首届中学校长论坛上,他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出场的时候我还看到他和教育部副部长以及人大副委员长等官员纷纷客气,不愿走在前面,不过最后还是老杨走到了最前面,谦让的结果还让我满意,1995年我看CCTV新闻联播的时候,还见过李铁映和阿沛-阿旺晋美在西藏访问时相互谦让的过程(奇怪的是CCTV没有剪辑),结果还是官大的走到了前面。

  他出席中学校长论坛主要讲了他知道的美国的中学情况,没有准备讲稿,纯粹是临时性发言。但是,发言仍然是成为体系,组织得有条不紊,论点和论据明确,且吐字清晰,神情专注,可谓中国科技界第一大讲演家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2557.html

上一篇:又把耶稣写成耶酥了,哈哈
下一篇:“可恢复性”评估模型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王桂颖 王伟 肖重发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