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听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wind 树欲静而风不止,何妨姑且听之?

博文

从人到人

已有 3929 次阅读 2011-12-28 10:18 |个人分类:付梓拙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书评, 科学家, 自体实验者

  为《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的中译本写了篇书评,已联系平媒刊用。

~~~~~~~~~~~~~~~~~~~~~~~~~~~~~~~~~~~~~~~~~~~~~~~~~~~~~~~~~~~~~~

  人们说:这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上可登月宫,下可入深海;微可用核能,宏可观宇宙。然而,我们唯独认识不清的恰恰就是我们人类自身。如果说在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场场辉煌的胜利,那么我们认识人类自身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无穷无尽的拉锯战。每当我们解开了一个疑问的时候,它只会带来更多无法回答的疑问。

  为了研究我们自己,科学家们选择的替代品五花八门:猴子是很多免疫学研究的必备实验动物;小白鼠几乎成为了实验动物的代名词;非洲爪蟾是电生理研究者的最爱;甚至连细菌也榜上有名,因其易于培养,成为很多科研用人体蛋白质的生产来源。然而,科学是严谨的。对于生命这样复杂的系统而言,人就是人,虽然并不比其它动物更高级,但也往往无从替代。否则,代价或许会是极其残酷的。

  在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药物一期实验中,8名志愿者被注射了一种新型的抗体药物。然而几分钟之内,除了两名被注射安慰剂的幸运儿之外,其他志愿者都开始痛苦不堪地大叫,接着就是心跳加速,器官衰竭。12小时之后,被注射药物的6名志愿者的身体已经膨胀到了两倍大,像是“大象人”一样。虽然最终没有人因此丧命,但他们大都患上了可怕的后遗症。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英国的事情。而且发生的年代不是分子生物学尚在蒙昧期的上个世纪末,而是在仅仅5年以前。在这次惨剧般的试验之前,这种药物已经经过了细胞试验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它是“安全”的。然而人体还是对这种药物说了“不”。

  公平地讲,这件事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它的确告诉我们一条原则:“人”的问题只有在“人”的身上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彻底的解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早已了然于胸。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用自己做起了实验。

  如果没有科学家们与死神的一次次擦肩而过,我们不可能知道哪些麻醉剂是安全的,哪些麻醉剂是危险的;不可能知道潜艇遇险者从深达100多米的海底自由上浮也有可能存活,而使用压缩空气下潜的安全深度则是66米以内;也不可能知道人可以从1000公里的时速骤停并活下来,这为汽车安全带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更不可能知道活性炭与毒药的混合物不会致人于死地,这直接导致了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防毒面具的发明。《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这本自体实验者奇闻录所讲述的就是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包括那6名不幸的志愿者的悲惨经历。

  你或许会认为这些自体实验者都是已经作古的人物,现代的科学研究者不会再这么“傻”了,至少医药公司不是已经雇用志愿者来测试药物了吗?继续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错了。

  60多年前,一位药物公司主管亲自吞下南美土著用的箭毒,以验证这种见血封喉的毒药能否用作高效的手术麻醉剂。如果说这是利益驱动的结果,那么20多年前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马歇尔的行为则是为了纯粹的科学研究。他吞下试管来取胃黏膜的样品,后又偷偷喝下自己培养的“幽门螺旋杆菌”,最终证明这种细菌是胃溃疡的病因,并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奖。

  科学家是最富于好奇心的人。当他们好奇的对象是自己的身体时,动物实验却未必能给他们准确的结果。这时,他们就需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找答案。科学家们从自己这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被用于造福更多的“人”。这个从人到人的过程往往是科学道路上无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只要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仍存在疑问,那么这本自体实验者的奇闻录再版时就不会缺乏新的素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6138-522863.html

上一篇:人性在进化中的地位与进化在人性中的地位
下一篇:聆听基因的铃声
收藏 IP: 159.226.118.*| 热度|

1 王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