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男性健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杜江平 讨论男性健康问题

博文

附睾睾丸炎分类与鉴别

已有 5294 次阅读 2011-12-13 16: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睾丸炎, 附睾

附睾睾丸炎是一种包括睾丸或/和附睾的疼痛、肿块以及炎症临床症状,在泌尿男科门诊很常见。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附睾炎,继炎症扩散而引起睾丸炎,合并称作附睾睾丸炎;而单纯睾丸炎并不多见。

目前最适合的临床分类,是依据病程而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一般来讲,急性附睾睾丸炎,症状少于6周,主要为疼痛及肿胀。慢性附睾睾丸炎,症状至少3个月以上,主要为疼痛,一般无肿胀。然而,从治疗学角度考虑(是否有助于康复和是否需要特别的医学处理),推荐按照致病因素进行分类应该是更合理科学的

 

 

 

不同类型睾丸炎之间的鉴别

 

化脓性睾丸炎

鉴别要点:该病最为常见。表现为急性附睾睾丸炎,本病多起病于附睾,继而播散引发睾丸炎症。局部表现明显肿痛,触压痛剧烈,睾丸质地稍硬,阴囊皮肤有热烫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显示高血流信号。血常规显示WBC升高。

 

病毒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最常见的是急性腮腺炎睾丸炎,存在腮腺炎病史。目前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本病发病年龄趋于增大。本病多在腮腺炎3-10天后发病,多仅累及睾丸。局部睾丸疼痛轻微,触摸睾丸质地偏软。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显示高血流信号。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不升高。症状相对较轻,多在7-10天症状消退。之后可以引起睾丸萎缩,造成男性不育。给予α-2b干扰素可以防止睾丸萎缩。

 

性传播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

最多见于淋球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患者常有不洁性交史。典型表现为睾丸胀痛,且可以伴出现无症状尿道炎或尿道分泌物。除进行常规检查外,主要行尿道擦拭行培养检查诊断淋球菌,和/或晨尿、尿道擦拭行核酸扩增(NAAT)检测淋球菌;也可可以行中段尿细菌镜检或培养检查诊断尿道炎。同时建议检测是否存在其他性传播疾病。注意对性伴侣的检测与治疗。

梅毒感染引起的附睾睾丸炎,典型表现为睾丸持续肿胀,疼痛多不明显,CDFI显示团块状睾丸炎炎症,有时可能误诊为睾丸肿瘤。血清学试验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试验VDRL)和螺旋体试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该病即使梅毒血清试验为阳性,仍要与睾丸肿瘤鉴别。主要依据手术取得组织学证据为鉴别要点。具体鉴别详见假瘤性附睾睾丸炎。

 

结核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附睾睾丸炎,病程缓慢,且为附睾结核继发侵犯睾丸,可以同时存在其他部位结核。该病近年来陆续增多。典型表现为局部睾丸及附睾肿物,并多以附睾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输精管变粗,可有串珠样小结节改变。阴囊皮肤增厚,或有窦道形成。急性发作时,阴囊局部红肿、疼痛。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DD)阳性仅供参考。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具有高度敏感性。CTMRI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要病理检查和结核杆菌培养。目前倡导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获取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布鲁氏菌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附睾睾丸炎,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多有地域性特点,并有病畜及其产品接触史,大约在感染后几个月才能表现出来。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根据细菌寄生部位不同可有多种表现,也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起初可以使无名高热,类似于疟疾和伤寒等。生殖系典型表现为单侧睾丸肿痛,皮肤红肿,温度略高。血常规WBC增多不能作为与鉴别依据。特异检查:血清虎平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recipitation test, 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SAT)阳性。本病具有复发可能。由于我国内地养殖业发展,并且该病在内地已经有陆续报道,故应该引起关注。

 

寄生虫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不常见。多为疟疾和丝虫病等并发症,伴有典型的原有疾病表现,局部表现为睾丸附睾肿痛。检查以查到病原体为诊断依据。

 

损伤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不常见。多为睾丸附睾受到剧烈的物理外力、输精管结扎或手术操作等引起,继而抗感染能力低下所引发的睾丸附睾感染。病史多较为明确。表现为患侧睾丸肿大,轻微疼痛,可以有下坠感,睾丸体积增大、质地偏硬、表面不平、精索增粗等特点。CDFI检查可以显示部分钙化等。

 

免疫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属于非感染性附睾睾丸炎,可以有两类情况,一是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等;另一种是不明原因的睾丸抗原的自体免疫抗体出现,进而形成睾丸的损害。前者表现为缺血性疼痛,反复阴囊肿痛,CDFI显示睾丸缺血,阻力指数(RI)上升,舒张期血流阴性。后者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可以同时双侧发病,超声显示与肿瘤极为相似的低回声征象,极难与睾丸肿瘤鉴别,抗生素治疗无效。具体鉴别详见假瘤性附睾睾丸炎。

 

假瘤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不常见,又称为灶性附睾睾丸炎,最易误诊为肿瘤。本病多为霉菌感染引起或肉芽肿性改变,也可见于特殊的附睾睾丸炎,如免疫性和性传播疾病的梅毒螺旋体性。典型表现为阴囊肿大,坠胀明显。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但最终仍需要行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确诊。

 

先天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罕见。需按照急诊处理,应引起重视。典型表现为新生儿精神好,无异常哭闹,患侧睾丸质地硬实。B超显示睾丸增大,回声增强,内部回声欠均匀。CT平扫及增强显示密度欠均匀病灶,增强后可见其厚壁环形强化,其内为轻度强化的软组织密度影。可有类似于假瘤性附睾睾丸炎表现,也主要依据活检确诊。

 

稀少性附睾睾丸炎

鉴别要点:罕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生理应激、Wegener's肉芽肿、急性T细胞淋巴白血病等。表现为局部睾丸附睾肿痛,也可以伴随发热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404-518090.html

上一篇:睾丸肿瘤的治疗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收藏 IP: 120.9.138.*|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