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让自己尽可能地闲下来 精选

已有 14019 次阅读 2011-9-1 09:10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空闲

   怎么做科研,似乎永远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早先我们宣传的科研人物似乎都是不睡觉的人,每天工作到深夜,这在我们的脑海中占据了很长时间。在身边我们一样看到,很多学者非常的勤奋,早起晚归。十几年过去了,对这个答案我有些茫然。就我读过的书,结合自己的科研体验,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更改的,那就是要让自己充分的闲下来,而不是不断地忙碌。
 
一、空闲让大脑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科研的主要活动除了必要的实验之外,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大脑全部投入的一个活动。假如我们天天忙碌,不停的做事情,那大脑就不断地被调用,根本没有时间去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所谓的科研成果。很多同学无事上网聊天看肥皂剧,这不是空闲,这是用另外一种琐事埋没自己的大脑。这里说的空闲,是指真正的空闲,心里无事,手里也无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候,大脑是在充分的自由状态,用庞加莱的说法,就是潜意识不断地在加工,也许就能加工出比较好的结果。
 
二、空闲让大脑有机会消化刚得到的知识。学习的知识有些是需要领悟的,并不是看了都能直接的理解。尤其是有些深度的知识,需要大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才可能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如果我们不断地看东西,那就好比不断地吃饭,不给胃以消化时间,那就会积食,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学习也一样,没有机会消化,也会造成知识上的积食,食而不化,是非常有害的,可能造成教条主义。
 
三、空闲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做科研,生活,都需要处理很多事情,而且是绕不过去的事情。如果要让自己有空闲的时间,那就必须提高做事情,尤其是做杂事的效率。我们的精力有限,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也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尽善尽美。适可而止很重要。知道了空闲的重要性,就不会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而是需要尽快的处理好各种琐事,养成快刀斩乱麻的好习惯。当然,做实验还是要认真扎实,不能马马虎虎。高效率并不是马虎的代名词,而是不要求100分,只要求85分的一种工作方法。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分的主次分明,然后把精力有效地分配到这些事情上,之后还要给自己留下充分的自由时间。
 
四、空闲可以有机会吸收科研之外的知识。做科研的人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没有时间去看所谓的杂书。其实,正如我个人的体会,看看杂书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不是直接来自于问题本身,而是从其他地方得到了启发。只有我们有空闲时间了,才有可能看看其他所谓的杂书,才有可能得到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刺激,得到所谓的灵感。有时候,看看别的书,看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说话,都可能有很好的启发。当然,得到的这些知识不仅仅对科研有帮助,对生活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空闲可以培养科研的美感。美感不是匆忙而过的那一瞬间的感受,而是不断地玩味得到的体验。什么时候才可能玩味,是空闲的时候。空闲让我们有心情从各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问题,不断地玩味其中的有趣之处,然后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美,对于这个课题或者领域才可能建立全局的美感,由此带来的是一种开阔的大局观。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思路,是没有什么逻辑而言的,那就是美感带来的潜意识的选择。
 
六、空闲让我们的科研生命更长久。身体是个有机体,需要不断地休整。如果天天忙碌,那身体很快就会垮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科研人大多数科研生命持续不到很高的年龄,这跟不会休息有很大的关系。身体不断的得到调整,其健康程度才能得到有效地保证,尤其是大脑才能保持旺盛的思考能力更长久。身体的健康程度,大脑的旺盛程度,两者决定了我们的科研生命是否还能够维系。如果我们不想早早的退休,那就更需要学会空闲。
 
    总的来说,为了课题有更好的发展,为了对课题有更好的感觉,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为了科研的生命更长久,我们最好能够闲下来,而且是充分的闲下来。这样,我们或许就能够做好科研。
 
后记:我自己是个晚上不加班的人,是经常看看杂书的人,是在有些人眼里有点不务正业的人。本文不是为了给自己辩护,是深切的体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81745.html

上一篇:科研:我们可以相信,我们必须相信
下一篇: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重要任务
收藏 IP: 210.73.5.*| 热度|

40 刘用生 陈龙珠 朱亮亮 姜颖 周海华 李丽莉 毛飞跃 段庆伟 杨正瓴 马乐宽 吴中祥 张欣 武夷山 张利华 肖振亚 王萌杰 梁建华 唐小卿 张玉秀 张素芳 张曦 刘立 孙静宇 陆君 蒋继平 李辰硕 吴吉良 张佳喜 曹小晶 时志强 Imperfectionist 宋敦江 tigerniuzhao neilchau bylcb thomsen mbb zhulihong adinaliu htli

发表评论 评论 (8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