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散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koxfleyu 我左眼球的照片

博文

断章取义和记者的良知

已有 4064 次阅读 2011-5-28 02:22 |个人分类:热眼看时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办公室, 毕业论文, 老祖宗, 老夫子

断章取义是一个游戏,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不曾想到的,不敢想到的,能无形的拔高作者,叫作中心思想,也能杀人于有形,叫文字狱。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写毕业论文那年,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翻论语,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句子作为整篇论文的点睛之笔,既要内容深邃,不落俗套,又要能结合现代物理的的精髓,表现出学问的渊博。居然就碰到了这么一句,阐释曰,原来孔老夫子的学生这么多年前就懂得了量子力学。仰之弥高,说我做学问,越学越觉得深奥,钻之弥坚,说我做物理,越做越觉得妙不可言,瞻之在前,就是说测量的物体在前后两个态的叠加位置上,你不能说前也不能说后,你一测量,它就塌缩到一个态上了,叫做忽焉在后。这个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至今还是一个往往让人糊涂的概念,而两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把它写在了儒学经典里。

     刚到牛津那会儿,学校里华人不多,所以圈子也不局限。周末的时候常常一个人溜达到St Giles教堂,跟牧师聊天。牧师本科学的是物理,读了神学的博士。我问他怎么理解圣经,比如创世纪和大爆炸,他说圣经是一本意会的书,不能全盘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但它传递的精神却不错,而上帝自己,不过是自然世界的具象。这个我后来明白了,就是说圣经这本书,从他的写作到如今,局限性一再被突破,最后跟科学的兼容,是对它文字的再度阐释,引入新的概念而避讳不谈过时的观念。

    你要到费城去,一定要参观费城的国会遗址。在华盛顿建成之前,这里是美国的代理首都,著名的美国宪-法就是在这里商量,最终通过。得到这部宪-法可不容易,美国建国的几十位江湖大佬代表各个州,坐在一起吵架吵了三个多月才完成。如果你去了,导游还会绘声绘色的讲当年华盛顿就坐在这张桌子旁边,一言不发的让代表们吵个够。因为他担心他的权威会影响到代表们的观点。会从五月开到九月,终于通过。之后宪-法再也不改了,即使时过境迁,原文显得过时或者应该被废止,但仍然不能被直接删除或者修改,也不过是修正案,在宪-法后进行附加。从这个角度上讲,断章取义,再作解释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所谓言者常无心,听者自有意。尤其是要利用这些文字的东西作为武器,作为砍人的刀,杀人的矛的时候。说焚书坑儒是给秦始皇扣大帽子,他做的不算夸张。大清翰林院有个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顾炎武的外孙。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字错写成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记者做什么,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有其作为记者的职业使命,还原真相,而不是制造真相, 传播的是言论而不是制造言论,是表达观点而不是曲解观点。老Guo这个事情,导火索是记者去拍了录像,但显然最关键的几分钟,从进入家门开始谈,到徒弟出手打 人,中间的几分钟是被剪掉的。激起众怒的是“记者---不如hooker”,老郭相声里的现挂。然后这件事情就无限制的上纲上线。

   然后就是李戡与韩寒之争。李戡一个孩子十七岁,上大学而已,你记者问人家愿不愿意做韩寒,人家有李敖老爸,自然不会把韩寒放在眼里。记者就偏要点火的让韩寒 来回骂。韩寒本来就是借记者出位,这次更是得理不让。可是心胸未免狭窄了不说,让记者翻过来又煽风,一场嘴仗,闹得沸沸扬扬。我确信李戡的无辜,一个十七 八岁的孩子,你要证明它不是什么东西,学老爸。

   所以呢,不说还好,一旦说了,难免“被“ “被了“,记者,实在是于和--谐社会不容,总要煽风点火的制造新闻。这个圈子生存困难,可哪个圈子 不是呢,老百姓越来越不好骗了,制造新闻的下场,无异于自决于人民,迟早的事。记者,要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孰是孰非明眼人在局外都看出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296-448756.html

上一篇:洗尘录
下一篇:那挥之不去的鼓声
收藏 IP: 108.71.84.*| 热度|

4 曹聪 吕喆 武夷山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7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