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87

博文

送给即将读研的准师弟师妹 精选

已有 7087 次阅读 2011-5-21 15:50 |个人分类:读研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研心得

读研初期,可称之为价值观动摇期,是一种“痛”的过程。有人适应了,觉得虽痛但快乐着;有人不适应,一直处于排斥边缘而进退两难。在此,我想通过这篇博客,结合自身经历,跟即将读研的准师弟师妹们聊聊:如何尽快地适应并通过价值观动摇期?实现如“苦咖啡”的宣言“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个个好奇的懵懂新生,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开始进入早已期望的进修平台——读研。考上研究生的欢喜之情,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一方面,每一个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基本上在本科期间,属于同学中间的佼佼者,至少是中上行列的,原来的高度自我认同,通过考上研究生得以增强。另一方面,考上研之后,同学们的称赞——前途无量,师长的夸奖——读书的好苗子,犹如此类的他人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更提升了我们的自信心。

 

然而,刚开始读研的同学,就像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不论在原来的环境中多么优秀,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尤其是一个标准和要求更高的圈子,之前的所有自豪和成就都将成为历史烟云,一种强烈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越来越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就像游戏积分器一样,突然将以前奋战的所有成绩重新归零,一切得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冲击,因为本科期间认为已经不错的标准,到了研究生期间,可能被视为标准太低;原来被公认的不错的工作成果,在研究生期间,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连垃圾都不如”。

 

面对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同学们的表现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迅速融合型。这类同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自己还是井底之蛙”,从而快速调整心态,用一种空杯心态接受现在的环境。他们能够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一切都是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充满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从而转换为强大的求知内动力,开始在自己“从无到有”读研旅途上驰骋。

 

第二种,缓慢接受型。此类同学的心态调整期,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经历价值观的冲击,毕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原以为好的东西,读研了,发现原来是如此差劲。原以为做对的事情,现在却感觉怎么做都会犯错,因为标准在不断提高。这类同学,就像蝉甬破茧般,需要一番挣扎期,才能得以破茧而出,自由飞翔。

 

第三种,难产夭折型。这类同学,要么太有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生活中其他可能性,固执着认为导师的标准和要求并不适合自己。要么太软弱,担心自己不可能持续做出努力和改变,不断地满足导师或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要么太懒惰,明明可以再多用一点劲即可实现破茧而出的期望,却总是想偷点懒,不能使上百分百的力气,全力以赴。要么……难产夭折的缘由很多,似乎需要每个人反求诸己,看看自身是否存在“夭折隐患”。

 

每个刚刚开始读研的同学,都会信心满满地大声说出,一定会努力,一定要有好的成就。希望每个人在读研期间,抓住每次成长机会,汲取每一滴进步的营养之泉,流向第一种类型的方向,而慎重选择第二种方向,遏制第三种类型的发展。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经验:

 

第一,重视信念的引导力。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他特别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地描绘愿望实现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即使客观上存在重重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这是成功的源动力。”对我们而言,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往第一种类型的方向发展,并乐观地解决价值观动摇期间所面临的每一个问题。

 

第二,“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以前看过一个“人生方程式”,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应该为成长付出怎样的努力,即“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热情”与“意愿”有相似之处,而在“思维方式”是我们可以值得借鉴之处。在处理很多事情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确实是我们需要强加锻炼的地方,尤其需要扭转“线性思维”方式:即不论现在是否已具备这些能力来实现这些目标,但至少可以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水平的更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为之倾尽全力,让自己有奋斗的源动力,让自己真正明了:现阶段,我应该做什么。

 

第三,给予导师高度信任,有勇气做出蜕变。有句广告词是说“我选择,我喜欢”,同样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我喜欢,我选择”。不论是正说还是反说,都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既然选择了这个导师,就要相信他或她能够给你提供必要的培养环节与训练机会。有了这种基本信任,之后对导师的很多教学理念与培养方式,将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有个小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有一个人,经常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之间嫌恶。有一天,这个人的牛丢失了,于是便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左想右想,越看邻居越像是偷牛的人。过了几天,牛居然自己跑回来了。于是他再看那位邻居,样子好像又不是偷牛的人了。”这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生活中必须摈弃“成见”,而多给予人信任。此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导师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我们是否真要揪着这局部一点点小瑕疵而忽视了整体的美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读研经历,给予即将读研的准师弟师妹的一些期望。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研,都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苦与乐、得与失、悲与喜,各有千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086-446490.html

上一篇:我们忽视了什么?
下一篇:学习需要生存危机作源动力,更需要热情作持续力
收藏 IP: 220.169.30.*| 热度|

15 李莎 张志军 陈远建 吕荣 田兆贤 张亚红 杨华磊 张鹏举 刘颖彪 张志东 葛肖虹 陈飞 彭真明 金小伟 张玉淑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