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访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的《留学生》杂志刊登,2011年第5期。
张伟用,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特聘留学顾问,北京金东方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美国部技术总监。
马臻,200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2006-2009年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
博士申请和博士生活
张:请介绍一下你当时申请出国读博士的条件和过程。
马:2001年,作为复旦大学硕士生,我一边做实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复习托福、GRE。后来, GRE考砸了,到北京参加密歇根大学面试,被婉拒。但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老师热情地给我打电话,3月18日用特快专递送来offer,3月20日我就签约同意去那里。主要原因是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兴趣和对方导师非常吻合。4月1日,收到Rice大学offer,但我没去,也不后悔。
张:你觉得,留学生选择博士生导师是否重要?该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导师?
马:选导师当然重要,这不但能决定你能否愉快地拿到博士学位,甚至还会影响你的就业。首先,你可以上网浏览潜在导师的主页,想象一下你去该小组是否合适。然后,读些潜在导师的论文,看看自己是否感兴趣。还可以向那个系的中国学生打听些情况,防止“走弯路”。当然,有些大学不要求在出国前就选好导师,而是让你在入学后和多位老师访谈,甚至在几个课题组轮转后才选导师。
张:请你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要想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准留学生需要在国内做好哪些准备呢?
马:对于准留学生来说,我想可以做如下准备:(1)英语口语;(2)专业知识,特别是能读原版教材;(3)研读将来要做课题的文献,增加对课题背景知识的了解。
张:很多人表示,在美国读博很难毕业,比如发不出论文,老板不允许毕业等,你如何看待这些?
马:出现这些情况并不奇怪:(1)导师对博士论文和毕业的要求很高,无论在原创性还是在系统性方面。(2)有些已经得到终身教职(tenure)的教授对发表论文没有多大激情,你即使写了论文,他也不及时修改。(3)本科成绩好,不代表读研究生会做科研,如果遇到“撒手不管”型导师,上手更困难。遇到这些情况,只能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科研和论文审稿
张:后来,你又选择到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能否比较一下在美国读博士和博士后的区别?
马:读博士,是个慢慢培养的过程,不但要做实验,而且要学习课程、做助教、参加报告会、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允许你在实验中慢慢上手、学会各种技能、走弯路,最终完成博士论文。而博士后,是拿工资的临时研究人员。导师当然希望他们一来就能投入科研并产出成果,教育培养的成分少了些。读博士,有毕业论文的压力;而做博士后,面临着怎么踏上新的职业轨道的压力。
张:读博期间,你陆续发了很多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这是如何实现的?希望能提供一些经验之谈。
马:在我看来,在科研过程中,要不断进行阶段性梳理: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你已经取得了什么实验结果?还需要做什么实验,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完整?也就是说,思路要清晰,知道你在做什么。并且不但能做实验,还要会写论文。只要认真去做,假以时日,总会有些收获。
张:写论文之余,你也担任很多杂志的审稿人和编委,这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吗?
马:起初,博导让我代理审稿,杂志编辑也直接找我审稿。2006年我作为通讯联系人发表论文后,更多编辑根据我留下的电子邮件地址找到我,帮助他们审看论文稿件。做这些工作,让我对什么样的论文能发什么刊物有很好的感觉,并且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的论文,反过来对自己的论文撰写,有更好的把握。
张:你如何平衡科研、写论文、审稿等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呢?
马:测数据只是科研的一部分,还要花很多时间分析数据和撰写论文。读博士时,有时我干脆阶段性地停下实验来写论文,然后再进行新的实验,这正是“步步为营”。做博士后时,很多仪器是自动的,我一边“剥削”仪器,一边写论文。审稿和编辑当然是越做越快,而且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几乎不看电视,很少有社交活动,常在饭店、食堂吃饭,节约了时间。
就业:留美还是海归?
张:能否分析一下在中国博士生在美国就业的难易程度。如果找名校教职,主要看什么?
马:我们博士班上的中国同学,大多留在了美国。有的在企业从事研发,有的在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或职业科学家,有的转行做律师助理。但这并不代表在美国找工作容易,他们也经历了摸索的过程,有的甚至做了好久博士后才找到。
博士毕业直接找工作,有OPT身份保护你暂时留在美国,更容易去企业,然后边工作边申请给企业界的H1B签证,进而相对顺利地申请到雇主支持的绿卡;而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大学或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签证一般为J-1或者给科研院所的H1B签证,J-1签证管用两年,H1B签证最多管用六年。由于做博士后不是固定工作,只能由自己(而不是雇主)提出申请绿卡,难度大,没有绿卡的话,很难去企业工作,主要是身份问题。
在美国名校找教职更难。不但要看你的学校出身和导师是谁(虽然用人单位不会公开这么说),还要看你有没有很强的推荐信和你有没有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你的研究方向要和对方的需求高度吻合,并且看起来在入职后,能拉到科研经费,才有可能成功。另外,英语口语和写好研究方案同样重要。
张:你认为,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是回国发展还是在国外发展好?
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很难说回国发展还是在国外发展好。我做选择不考虑哪个对自己更有利。余惕君在《凡尘悟道》中写道:“随缘,不是随波逐流的认命,而是水到渠成的淡定。”这句话恰好说出了我的心声。当时,我本来想留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而对从事公司研发工作没有兴趣。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了,很多美国大学撤回了招聘广告。国内有个985大学系主任看了我的个人博客和科研论文,想让我回来做正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当我把此事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提起,她说如果我想回复旦,可以和她联系。经过几个月的申请和审批,我走上了新的职业轨道,回到复旦。
回国后,我感到踏上新的职业轨道(有正式的教职)比在国外一直做博士后强多了,因为这带来职业技能(授课、独立科研、带研究生、申请经费)的提升。转换了视角,使我更了解这个职业的“上下文”——把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教育方式、科研方式结合起来看,更能融会贯通。
PDF下载:留学生杂志的访谈.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