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算是文革最后一批学生了,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认真读书是一种罪过,现在的学生大概无法想象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样子。不过也还是有喜欢读书的。老师们虽然不敢公开要求大家认真学习,但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总是有所偏爱。所以,尽管我调皮得远近闻名,但任课教师对我还是袒护有加,因为每次背书,我多半是第一个完成,我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甚至写批斗文章也少不了我。现在回忆那时写的文章觉得很搞笑、很幼稚,但在那个时候算不错了。
普遍意义上而论,与现在的学生相比,我们那时掌握的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差了很多,个别好学者例外。你想找本像样的小说或者数学参考书很难,多亏了我姐夫是造反派头头,使我有缘在那个时候读到一些一般人读不到的书。我常常沉迷于小说的精彩情节中,直到最近回老家,老人们还在说我那时不懂礼貌,走路时只顾低头看书,不抬头叫叔叔婶婶。讲这段故事不为别的,是想告诉我们的年轻人,我之所以成为当时整个人民公社唯一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应届生,并非因为比别人聪明,而是偷偷地比别人多读了一点书,大家都不学,你多用点功,当机会来临,你自然就占了先机。当然,对于特殊的家庭而言,用功与否或许并不重要,所以,我的这番话只适用于与我一样出生于草根的穷学生,对于衣食无忧、工作不愁、金钱无数的富家子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今天的学生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学生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差别,那时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高、求知欲极强,也许是十年文革被久压的欲望终于获得释放的缘故,虽说也有不用功的,但整体而言,老师们完全不必为学生是否用功而操心。现在则不同,看起来,中小学生学习很辛苦,但有多少学生真心喜欢读书?从进入大学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或许可以这么说,从小学到中学被家长、老师强迫学习的压力终于在大学得到释放,于是大学成了很多人的逍遥场所。如今大学生的现状大家心知肚明,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点:
1、由中小学被管到大学相对自由的自主管理,有点不适应;
2、社会大环境污染;
3、看不到前景与光明,缺少学习动力;
4、对学习没有兴趣;
5、大学缺少应有的学术氛围;
6、缺少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课堂。
这里不想分析产生上述原因的根源,因为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机制下基本上是个无法解开的死扣,从群体的角度讲,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是个无可救药的绝症,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招生规模是不再扩大了,但就业率却是压在高校头上的一座大山,如果你不能保证一定的就业率,就会得到相应的制裁,保证就业率的前提是毕业率,学生也深谙此点,知道你不能让那么多的人考试不及格,而且考试成绩还不能太低,否则影响就业,最终演变成什么样的局面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实际上,现在的学生要想混个及格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至于是否真的从某个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恐怕谁都不会真的去关心,这种奇观大概在全世界的高等学校里为中国所独有。
不管学生的真实能力如何,用人单位可一点都不傻,你如果没有点真才实学,即使侥幸混进某个单位,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炒的厄运。记得若干年前,有六个学生应聘到某个企业,企业看其档案材料不错,便与之签了聘用合同,可试用期间发现这几个学生名不副实,公司一气之下不仅不辞退,还要求这几个学生按合同要求的期限在公司打杂。不管公司是不是缺少点人性化管理,可如果你真有两下子,人家又何至于对你们这么“残忍”?谁都希望聘用几个有真实本领的员工,你名不副实不仅耽误了人家的工作,也耽误了人家招聘更合适的人选,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的不人道做法也情有可原。
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似乎还沉睡在被父母宠爱的温床上没有清醒过来,总是以前途暗淡为由自暴自弃。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真正的优秀者总会找到用武之地。我们埋怨大学大众化教育导致大学生读书无用,可作为学生个人,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是怎么读书的?求学征途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你一旦荒废了区区几年的学业,等待着你的必然是暗淡的就业前景与艰难的风雨人生。
从体制上说,不改变目前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那么人才能不能成为人才基本上取决于人才个人的修为与造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