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osh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osha

博文

考研还是就业?是个问题!

已有 4442 次阅读 2011-4-7 14:21 |个人分类:漫谈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公务员, office, style, 人才市场, 高年级

到了高年级,很多同学面临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学毕业后该干什么?看看周围同学忙碌的身影:有的考研,有的考各级公务员,还有的忙着收集各种就业信息,提早进入人才市场大潮适应环境……在大三这个阶段,考研还是就业?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曾经多次感慨良多,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总显得有些不够成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大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应该对未来的人生有个规划,选择哪个学校?填报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干什么?结果,他们往往听命于父母,听命于班主任,没有自己的主见。也许我们一直拘泥于一个托辞:计划不如变化快!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些普遍流行的“箴言”似乎是当代大学生懵懵懂懂度过大学几年的最好借口。

前几天看到台湾的李敖先生有关大学生的最精辟论断:大学生一个字——混,大学毕业生两个字——混混。此话尽管有些偏颇,但还是一语中的。试想,有多少大学生浑浑噩噩混了四年,毕业后继续浑浑噩噩下去。

俄语中有句谚语说得好——Лучше поздно, чем некогда迟到总比不到强。如果说前两年还处在混中,浑浑噩噩间虚度两年,到大三终于明白过来,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也还未晚。

前面罗嗦了很多,无非是想提醒大一大二的同学,审慎地反省自己。接下来,我想跟大三同学谈谈考研的问题。

当很多同学向我咨询考不考研的问题时,我都先问他一个问题:你想考研目的是什么?或者换个说法,你为什么想考研?或者,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来找我咨询的同学往往想听到我明确的回答,而我的回答则往往令他们失望。

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或者说,在问我之前,先拿这几个问题问问自己。待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后,再咨询老师也不晚,甚至会得到更想要的答案。

一般来说,考研的目的无非以下几点:研究生毕竟比本科生高一个档次,以后毕业好找工作;好友或恋人考,不得不考;感觉自己学的还不够,继续充实提高;以后想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必须要考。前两种占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后两类很少,属于个别现象。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只有后两类同学,我才赞同考研。前两种情况不适合考研。特别是第二种,根本属于盲从状态。

因此,我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硕士研究生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考研不是为了更好找工作,而是为了将来考博士,博士毕业后从事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说到底,研究生就是走上科研道路的开始,只有读到博士才是你考研起跑的终点!

研究生毕业更好找工作的说法大部分是站不住脚的。三年的硕士生课程后,没有任何年龄优势的你跟本科毕业生竞争时往往被淘汰。

所以,考不考研,你自己还得有个清醒的判断。

针对我们专业还有一个问题,跨专业考研好还是继续考俄语专业研究生?这个问题也好回答,你喜不喜欢俄语?你将来想干什么?如果你想继续从事俄语教学或研究,毫无疑问考专业内研究生;如果你想从事他们的工作,与俄语无关,或者说有个专业你非常感兴趣,则选择跨专业较好。

专业内研究生,建议首选有博士点的学校,将来你可以在研究方面有个延续。前几年,我鼓励同学们往外校考。如今,我的观点也变化了。很多有博士点的学校,导师把精力主要投入到博士生身上,硕士生鲜有照顾。与其如此,还不如在本校内好好打基础,为将来博士报考创造条件。

确定好考研后,该如何准备?从时间上来看,考研准备越早越好。不过也不是无原则的早。有些同学一入大学就开始为考研准备,大学四年把心思都放到考研这一个目的了,功利性太强。一般来说,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着手准备,有一年大概就差不多。最迟不要晚于暑假,否则时间上来不及。

如今,考研也形成了一个产业,比如政治科的辅导。只要报名参加这个辅导,通过率几乎能到100%,这也许是中国特色的代表了吧。因此,这门课不用愁。外语分两类:专业内考研,英语二外一般较国家统考简单些,个别学校要求参加国家统考;跨专业考研,用俄语做外语,一般不会很难,除非你学得很烂。剩下的就只有两门专业课了。只要做好复习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初试就不会成为难事儿。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既然下定了考研的决心,就要坚定信念,目的明确。有些同学一方面准备考研,另一方面还要准备公务员考试,结果за двумя зайцами,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考研还是就业,你们可真得好好想想!

201147星期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0656-430505.html

上一篇:领略了中国式“服务”窗口的“服务”
下一篇:高铁、高速与高危
收藏 IP: 222.43.34.*| 热度|

1 文双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