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尧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良尧 复旦大学教授

博文

都是发财梦惹的祸 精选

已有 4985 次阅读 2007-7-4 11:2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HTDV标准之争的观察和建议

 

   这是一场超出了纯技术范围的标准之争,实质是隐藏在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之争。其实,在射频电磁波传播领域,真正意义的基础技术方面的创新很有限,已很困难,许多原理和技术已趋于成熟,所涉及的都是细节技术的积累和改进性进步和发展。如上海交大和清华方案都分别是基于美国和欧洲标准的改进性技术和发展。欧洲的HDTV标准为C-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编码-正交频率分配和复用),又被称为DVB-T标准(Digital Video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清华方案是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Time Domain Synchronous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域同步-正交频率分配和复用,见参考文献1),又被称为DMB-T标准(Digital Multimedia/Television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主要由前置词C TDS表达的技术差别。虽然在清华方案中采用了TDS的新名词,但其主要技术特征却是通信领域中已被广泛采用的扩频技术,并且是多种扩频技术中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其实是现代通信领域中DS-CDMA技术的同义词,(Direct Sequenc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另一专业术语,见参考文献2)

   由于中英文语言在描述科学技术专业术语方面的巨大差别,使得在清华专利(参考文献1)中许多名词的表达不易被人理解,也未给出必要的参考文献资料,难以找到与国际同类专业技术相对照的名词,这不仅造成中文专利审查的困难,也易被误解为是技术创新,或许这是许多专利申请人常抱有的一种规避审查的心态,在清华专利书中这种痕迹和“技巧”尤为明显。如在清华专利中的TDS-OFDM实施方案需“采用平方根升余弦(PRRC)滤波器对脉冲成形”的关键技术,其实这就是US6044105专利中发明的平方根滤波器电路技术,可快速获得复变量(由余弦和正弦量表达)的最大值,实现脉冲信号整形(或成形), (见参考文献2 : A square root circuit, coupled to the summing circuit, for computing the square root value of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current complex integration value, each square root value having a magnitude and an associated code phase,注:复变量为 cosine + j sine )。  

   清华方案在2002年还申请了类似内容的世界专利(见参考文献3),却在英文版中刻意将“采用平方根升余弦(PRRC)滤波器对脉冲成形”这一关键技术和其它技术描述都删除了,而给出的一些的参考资料与该方法并无实质联系,文中许多烦琐细节的描述大都非本质性的。这种笨拙的规避专利审查的技巧是很有害的。

   中国专利局在对这些情况缺少细致研究和分析的情况下给出的结论是草率和不恰当的,误导了政府和学术界。

   其实,任何同步都是在时域内完成,即不同过程在时间上实现同步。因此时域同步(Time Domain Synchronization)完全是同步技术(Synchronization,包含了时间同步)的同语词,无实质差别,同步即时间同步。清华方案发明的TDS名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关于这类同步技术,国际上已有授权专利(如见参考文献2)

   清华方案的主要作者在美国VLSICandence公司工作期间,分别与不同合作人申请了多项与IC电路设计和通信技术有关的美国专利,并与合作者于1999年在美国硅谷地区成立了Legend Silicon 公司,当时已拥有TDSOFDM方案和技术,其宗旨就是瞄准和进军未来中国的无线广播市场(见参考文献4)。为了实现LS公司的战略商业意图,关键是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于是找到清华,并于2000年与清华合作在中国申请了TDS-OFDM专利(无可能申请美国专利),帮助清华在很短时间内,利用LS公司基于欧洲标准的改进性方法,实现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成为上海交大方案的竞争对手。虽然“清华同方”目前或许已拥有LS公司的控股权,但TDS-OFDM的核心技术是起源于欧洲、美国、以及美国的LS公司和一些关键专利技术的拥有人,而非清华。

   清华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的做法是不十分光彩和光明磊落的,是利用了中国政府和有关学校领导发展科技及其获得成果的迫切心情。

   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中国上海交大和清华的HDTV标准,都可供实用,也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并都将会被不断完善和进步,这一过程将无止境,技术细节也非唯一。即使采用中国标准,由于受到中国现有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的限制,实现未来中国标准的大多数关键和核心技术都已有国际专利,需要有偿使用。那种刻意寻求免费专利技术的途径和观念反映了非理性的小农社会的特征。

   在这场中国HDTV标准之争背后其实是不同国家和商业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如果上海交大的方案出局,不仅将使中国政府10年投资研究的成果付诸东流,也是对中国科技人员学术声誉的巨大打击和伤害,而最终主要获利的将是国际公司及其核心专利技术的拥有人。

   其实,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家庭,高品质的数字电视将主要依赖有线传输技术,地面数字技术并无实际应用意义(现在买的电视机都已不带天线)。如果将含有这类技术的芯片强置于未来的机顶盒和数字电视机中,形成虚假产值,这都是中国老百姓在无知情况下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购买了多余芯片和技术,受损失最大的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汽车等移动环境中的应用也很有限,出于安全、复杂城市环境和成本等因素考虑,按目前中国的国情并无应用的紧迫性。对于具有固定路线和电子地图的火车等移动环境,采用卫星天线自动跟踪技术将更为经济和可靠。

   为了便于政府决策(涉及到国家重要经济利益的标准之争,需要有“人大”召开专门的技术听证会),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公布上海交大和清华等方面所有参与研究的技术人员的专业背景,包括曾从事研究的单位和项目,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等信息,便于判断其研究成果的学术基础及其成果的合理和可靠性。

2.     调查和公布研究单位和个人的商业背景,包括技术合作和投资人的详细情况。

3.     由专门机构收集所有相关研究单位的原始技术资料,包括笔记、图纸、系统设计、实验记录、鉴定报告、完整的芯片设计版图和流程记录、测试报告、研究进展和时间表等,供技术鉴别和考察。所提供的原始核心技术资料、专利、论文和文件需要有严格的中英文版,便于核实和正确理解其内容。

4.     组织有国际权威技术专家参加的较中性的技术委员会,对各方提供的终端技术和实物在中国各大城市以及不同应用环境下进行“盲评”测试,而不是来自媒体和所谓“专家”们的干扰性评价。

 

结论

 

通过这场关于中国HDTV标准的讨论,将使我国政府和科技人员从中学到许多。对于具有巨大产业应用背景的关键技术仍需获得政府和企业具有较高强度的长期投资研究和积累,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原创科技成果。除此以外,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许多科技成果进行科学鉴别,推动其在产业和应用市场上的发展,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性做法,这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将严重伤害我国学术和产业界的科技声誉,无助于我国的科技及其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的长期健康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发明专利号:00123597.4,“地面数字传输方法及其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系统”,2000.8.25申请,2003.8.13授权。

2.     美国专利,US6044105, Doppler corrected spread spectrum matched filter,1998.9.1申请, 2000.3.28授权。

3.     国际专利号:W00217615, TERRESTRIAL DIGITIAL MULTIMEDIA/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 ”,2002.2.28 申请。

4.     www.legendsilicon.com

 

 

应友人之托于20051月。

――――――――――――――――――

这朵乌云在中国上空飘来飘去,飘了几年,从北京飘到上海,又飘回北京和其它地方,雨声已越来越小。如两年前的预测,在国家颁布了标准后的今天,已兄弟反目,商业纠纷狼烟四起,真正握有核心专利的逐利者已露出水面,我们又输了。在这场纷争中,究竟是谁帮了谁的忙? 20077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96-4171.html

上一篇:自娱自乐,独自享受,10年前译自无名氏
下一篇:纳米技术的局限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