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尧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良尧 复旦大学教授

博文

关于改进基金评审方法的一孔之见 精选

已有 14626 次阅读 2008-8-3 15: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科技资源高效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这就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好和用好国家每年的几十亿科研经费。这主要是通过专家评审体系来实现,经历了项目指南酝酿,挑选“小同行”预审,进而由“中、大同行”上会答辩评审等复杂过程。

基金委赋予了专家们很大的权力,一旦由专家组投票给出最后的结果,基金委都作认可,而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一心想获得对自己有利结果的专家群体,多半会在项目酝酿和评审的前期做工作,所用的方法都是“合法”的,不会让“对手”知道或公开放到桌面上来讨论,这在越是大钱项目的酝酿和评审中越是如此。聪明的科学家很快领悟到游戏规则,要“攻关”赢得项目,除了向基金委“进攻”外,关键是“攻”专家的关。

在原理上,被基金委选出的专家都是“合格”和“公正”的,在帮助国家遴选优秀科研项目时,自当洗心革面,免除私心杂念,把国家科技利益置于首位,优先资助优秀创新群体和前沿科技领域。但在中国的人文环境中,这种空讲一通的原理在实际操作中遇有很大的困难,很难被理想化实现,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谁也逃不过的汉文化中特有的“人情”关。

资深专家在多年科技活动中会认识一大帮人,项目评审中,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的项目都有可能落于某人手中。对于含情脉脉的“铁哥们”,即使发现申请书中有缺陷,要下手淘汰也是于心不忍,这将有违多年交友的良心和道德,以后老朋友可怎么再见面?对于竞争对手,则是恨不能用超高倍放大镜照出躲在字里行间的每一粒瑕疵,拎出来“格杀”无商量。

如论文评审一样,这种评审是匿名和半透明的,即“专家”能看清对方,而申请人却看不到是谁在背后“赞成”和“宰”了他或她的项目。但又与论文评审不同,那是可与编辑多次据理力争,甚至能完全拒绝“专家”不合理的意见,来讨回论文成果被公开发表的公道和权力。但在项目评审中,虽然最后也能读到“专家”的意见,对于一些白底黑字很无理的意见至多也只能事后作些软弱无力的申诉,已于事无补,几无可能改变项目“名落孙山”的命运。这不一定是公平的,因为建立在未经严格甄别和不合理基础上的“专家意见”不仅拒绝了一份申请书,更是通过拒绝申请人参与国家科技活动的义务和权力而阻止了许多很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创新科技思想及其成果的实现。在缺少研究和解决问题动力的现行基金评审制度下,这种在中国特有文化环境下由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理掩盖下的弊端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后果难以被纠正。

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有必要和可能对基金评审的方法进行可操作性的改进,来逐步杜绝在许多场合已被广泛讨论的这类问题,即不仅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笔者在这里建议的改进措施是采用双向匿名评审的方法,这需要设计新的项目申请表,在技术上主要可分为两部分:

A. 项目申请书主体部分,申请人只需描述项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点、预期成果、参考文献等,不可透露任何与申请人研究背景有关的信息。同行专家将依据申请书的主体内容进行评审,给出评价意见和分类打分。

B. 项目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能力部分,包括申请人的简历、研究基础和条件,已发表论文、专利、获奖、成果应用推广等,以及过去承担完成基金项目等情况。

C. 在上述评审过程中,AB部分的评审专家无交叠。对于B部分的评审,由于与项目内容无关,甚至可请非本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要求专家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科技界的情况,对申请人的品质因素有较好鉴别能力,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评审中“人情”和“面子”的非学术影响,并给出评审意见和分类打分。然后,A+B=C。有了AB两部分的评价参数,可通过计算机对两部分的分数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总分C进行排序。这其中还要考虑AB两部分的相关度,可在表格中的AB部分设置相关度参数,[C1. AB密切相关,这相当于申请人的研究项目与现有基础密切相关。 [C2. AB密切不相关,这相当于申请人正试图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

D. 对于AB密切相关的C1类项目,按指南要求对领域作适当平衡后,取最优评价的项目。对于C1总分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取B部分评价较优的项目。

E. 对于AB不相关的C2类项目,除了择优挑选外,应给予B部分较大的权重。其实,从事交叉课题的研究,这对于申请人有很大的风险。例如,假设一位申请人已抱定决心,要从物理领域跳到化学或生物等领域做研究,通常都不易被那些领域的专家认可和接受,反之亦然。除非申请人十分优秀,并做了相当长时间跨领域研究的各种准备,包括知识更新,心理调整,以及积累了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一般都不易成功,隔行如隔山,已有了一把年纪,不是随便想改就能改的。也有人小试几步,发现不对头,立马又缩回来,好像铁了心一路走下去走成功的并不多。因此申请人的品质因素格外重要,是以其过去优良的研究信誉做“抵押”,让人相信将能够在新领域做出同样出色的工作。如果不很成功,必将会在研究背景中留有对其后续项目申请很不利的记录。

F.要给青年人适当的帮助,如按一定的年龄,设置专门给予青年学者申请的C1xC2x类项目。出于青年人较浅研究背景的考虑,除了择优挑选项目外,要给予A部分的评价更多的权重。对于多次(如23次)申请未被批准的项目,经申请人按评价意见反复努力修改后,应批准至少给予他们试一次的机会。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者,独立研究的经验不多,如果一次机会都不给,怎么就知道他们不行呢。在漫长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对于正在走上教学和科研岗位的青年学者来说,国家和社会已在他们身上进行了长期投资,已到了使用他们的关键时刻,更需要通过承担科技项目来促使他们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等了好几年,一次机会和希望也不给,对青年人信心的打击会很大,只能逼迫很多优秀的年青人离走它乡,这并不利于我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G. 对于专家的评价意见,如申请人认为不合理和缺少科学依据,可允许申请人进行申诉,甚至可结合申诉意见另请专家给予重新评审。毕竟,每位申请人都付出了相当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申请书,其中凝结了申请人的智慧和很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专家在评审时要给予充分尊重。但现在的专家都很忙,用于评审项目的时间远少于申请书的准备时间。例如,申请人在假期里化了一、二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辛苦准备的申请书,到了专家那里可能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有的还在出差路上就做出了决定。笔者也读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专家意见,经常是根本未能理解申请书中的内容,就十分草率给出了完全错误的意见和结论,实际上起不到任何项目评审的作用,伤害的是我国的科技体系和利益。

处理申诉意见的过程可能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因此,可尝试采用弹性评审的方法,即可采取每年限时受理申请,但按评审进展情况分批、分时、分阶段批准项目实施的方法。依靠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高效率管理方法和手段,上述项目评审A-G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都不难解决,如果认真去做,至少要比解决科学问题的难度低很多,但却可获得合理和有助于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效果,相信基金委和我国科技界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些并不很困难的技术处理问题。

H. 基金委项目管理部门的作用也很重要,就如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一样,需要培养对不同领域有较强的项目识别和鉴赏能力。这不是在项目评审中仅很被动地借助那些往往靠不住的专家意见,“公开、公平、公正”也不过是表面上最起码的要求,只要不谋私利,评价基金委各分领域工作业绩的兴奋点应该落在通过基金项目的科学遴选和资助,能够为我国产生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和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解决若干经得起时间检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核心科技问题,这才是基金管理人员能毕生引为自豪的。经过多年努力,在基金管理人员的手里和心目中,究竟讲得出哪几件可供世人长久欣赏的优秀作品呢?那些通过各种方法向基金委“进攻”而获得巨额资助的利益团体,很多是很糟糕的,历史证明,他们中的许多人除了钱的目的并不是来帮基金委忙的,钱一走人就凉,最终糟蹋的却是基金委的崇高科技信誉和形象,浪费了国家大笔的钱和资源。

I.要改变目前采用的“中、大同行”上会答辩评审的做法。对于高度专业化的科技项目,这些“专家”大多数属“周老虎”式的外行专家,在30分钟至1小时的答辩过程中,许多人根本无可能对其中发生的问题作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仅起到人云亦云糊涂跟着画圈的作用。但他们在其他方面还是有些作用,可不对项目的取舍作决定,但可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基金委做些项目协调和平衡工作,如不至于在同一年或连续几年中,资助多个相同或类似的又无显著进展的研究课题,从而可纠正一些不易被普通管理人员识别的差错。

J. 在基金项目评审期间,要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努力为项目评审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如由基金委提供账号和密码,在项目评审期间,可让专家能在基金委的数据库中查阅到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国际文献资料的短期免费查阅。这部分成本应包括在基金委的日常开支中,目前一些国际期刊的论文评审过程都已提供了此项功能。
     K.
目前基金项目的申请数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当国家所提供的基金资助额未按比例增加时,导致的后果是在基金项目批准率下降的同时,增加了专家的评审负担,降低了评审的效率和质量。这或可让项目申请单位预审把关,甚至采取某种限数申请的方法,或是委托相关的专家组,对项目的“意义”部分进行初评,对于那些明显无实际研究“意义”的项目,以及违反基金申请规定的项目,即退回给申请单位和本人,不再送审,将能起到压缩项目申请数,提高评审质量和资助率的效果。(具体做法可讨论。)

说了这么多,并无其它的意思,仅是希望相比其它政府部门已受到赞扬的基金委的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关键部门,其工作质量的好坏深层次影响到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牵动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神经,要与时俱进,有所作为,(不是乱作为),采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管好和用好每一笔纳税人的钱。毕竟,基金申请、评审和管理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科技队伍及其高强度科技活动的质量。

上述意见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基金评审应该实名还是匿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96-34090.html

上一篇:什么都能“纳”的新时代
下一篇:数码相机迷的烦恼
收藏 IP: .*| 热度|

18 廖洋 孙志伟 李飞 刘玉平 马昌凤 朱志敏 俞立平 刘吉平 戴小华 刘全生 任国鹏 刘兴国 linna ligang168168 northsea08 ejzhou gxran yuanlirong

发表评论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