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从“三年不鸣”说起 精选

已有 7411 次阅读 2011-2-23 08:17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三年, 不鸣

前段时间,“三年不鸣”在科学网上被热议,有若干重量级博主撰文讨论可不可以、该不该“三年不鸣”的问题。咱也来凑个热闹,施展“撷英”手法写篇短文,说说我的看法。

“三年不鸣”的典故,其他博主的文中已经说过了,我不再赘述,由于时间关系(大清早还没吃饭),也不一一引用文献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后面接的是“一鸣惊人”。“三年不鸣”的妙处之一,在于憋着点劲力,在“一鸣”的时候能把积累的能量一次释放出来,整出个高分贝的叫声,这样才能“惊人”。妙处之二,在于一只鸟如果不鸣不叫不哼哼,人们不知道这只很低调的鸟是否会叫,也不会对它的叫声有多高的期待,真的叫一声,即使调门和分贝数都不是多么出奇地高,也照样可以惊人——原来它居然是只会叫的鸟!赶紧奔走相告……

 “三年不鸣”不但是一种状态的选择,也是一种姿态的选择,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后,就可能面临一个不利的局面——“三年不名”。因为如果不鸣不叫,结果多半会被人视为无物,能自行捕食的野鸟还好,如果是要等着人喂食笼中鸟,可能会因为默默无闻而被忽略,忘了给食的结果是鸟儿最后自生自灭。如此看来,“不鸣”还能生存的前提,是寝食无忧,能做到这一点的,是“不鸣”照样可以受到关注,起码应该是“不鸣”而“有名”。

虽然大家激烈辩论的是“三年不鸣”,我却不觉得“三年不鸣”是个多大的事儿,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还不是“鸣”与“不鸣”和“名”与“不名”的事儿,而是“明”与“不明”。我说的这个“明”,也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局中人自己“明不明”,对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能真正整得很清楚、很明白,对应到科研就是能否真正进入状态,按部就班地做研究,这对成手和成熟的研究方向应该不是问题,但对新手或者新方向就可能是一个大问题。第二层涵义,是局外人的“明不明”,也就是是否有个“透明”窗口,能让外人知道局中人的工作状态,照我看,项目的中期评估、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和领导干部的年终述职,大概要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

最后,篡改一句道德经作为本文的结束语:道可导,非常导,鸣可明,非常名。其中意味,读者尽可自行品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15652.html

上一篇:最低气温几点出现?
下一篇:是不是SCI,“垃圾”说了算!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31 耿文叶 王随继 罗渝然 李学宽 罗汉江 王号 余世锋 侯成亚 吉宗祥 黄晓磊 刘钢 诸葛淑媛 王铮 徐耀阳 陈安 毛培宏 贾利军 武夷山 王修慧 刘全慧 杨建军 牛丕业 阎建民 宁佳 何学锋 姜洪洲 杨继平 曾新林 shatan xqhuang tuner

发表评论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