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自息-魏晓凡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pero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传播研究》期刊责任编辑,文学博士

博文

“路边李苦”原理及其可能的滥用——从生活说到科研

已有 5637 次阅读 2011-1-20 16:1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机动车, ffffff, 故事, 隔离带

我家门口新通车的马路是双向的,中间有隔离带的那种。最近因为要修地铁,其中的一侧又被拦起来禁止机动车通行——两端用施工围挡板挡住,这样,双向往来的车辆于是都挤到另一侧的路面上去通行了。结果这两天不知道谁把道路一端的挡板拆了一个大口子,于是就时常出现一些“傻车”,自作聪明地挑选了“没车走”的“宽敞”一侧,虽然远远看到另一侧有挡板,也总觉得可能会有口子钻出去。结果呢,不出所料,总是到了另一侧然后无奈地悻悻调头返回。

 

其实这也是“路边李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鲜活实例(关于“路边李苦”的著名故事,如果还有谁不记得的,请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657.htm)。总以为别人是傻子,总看着别人似乎是“眼前的便宜不知道捡”,其实真相是“根本没有便宜可占”。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相距一百米的两台ATM机,一台排着长队,另一台无人问津,总还有等不及排队的人专门跑到另一台前头去看个究竟,亲眼看看“故障停用”之类的通知。再比如公交车上有个位置不错的空座,周围一堆人站着却迟迟没人去坐,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座位附近有人呕吐过,或者是“凳子没有板”之类的原因。

 

说这些例子其实挺无聊的。关键是这让我想到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而人数大为增长的“民科”群体(即草根的、观点往往呈非主流态势的业余科学研究者)。有人还按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门类分野,把“民科”群体进一步划为“民自科”和“民社科”。不管怎么细分吧,民科们往往在学术观点上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并对自己的论点拥有着笑傲古今的自信。什么主流理论和基本科学定理,都敢拿来作靶子,大肆轰击一番,并且在自己的“论文”(有的人甚至还写不出逻辑流畅的论文,而只能写出语录式的嚎叫)不被主流学界和主流科学网友批驳之后,大叹“我就像哥白尼和布鲁诺一样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之类。至于哥白尼和布鲁诺他们当年是在什么样的资料基础和逻辑基础上才决定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呢,这些民科却基本都忽略了。这些民科要挑战的并不是当时那个反科学的封建教廷,而是近现代实证科学体系建立几百年以来,被无数受过严肃的实证科学训练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事实。简单地说,是在挑战众多实证科学研究者的智商。因此,如果这些民科的自大狂症状稍微轻一点的话,他们就应该意识到,他们自己很可能正是那些不知道路边李子苦的人——如果主流理论这么容易就被推翻,那么还轮得上他们来推翻?凭什么他们一个人的智商就干得过以往的所有科学家?“路边李苦”,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但没有真正体悟到其中道理的民科们,还真是屡见不鲜啊。

 

当然,有些民科会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挑战的不也是当时的主流科学吗,所以我的理论也应该像他一样名垂青史的”。这样的辩护看似很有力,但其实仍然逃不出“不知路边李苦”的窠臼。因为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靠着爱丁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相对论的效应之后,才广泛地被接受的;而这些民科的理论呢?他们所引用的事实(有些人甚至都没引用事实,只做自己玄奥的信仰式论述,消除了科学讨论的余地),有哪些事实表现出当前主流理论的漏洞呢?有多少事实中可以找出当前主流理论无法解释清楚的东西呢?又有多少事实可以用他们的所谓理论进行更加简单清晰的解释,而同时不引发与其他事实的矛盾呢?这些科学话题就是路边的李子,虽然唾手可得(拿来就敢讨论),实则水深无底(要考虑的太多),而我们可爱的民科朋友们就不停地摘下并吃着这些苦李子,有的人嘴里还不停地硬说这李子是甜的。或许他们的学术味蕾确实有异常吧,不过我相信这种异常恐怕也是吃过的苦李子太多所造成的。主流的科学方法论学习,其实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味道是甜的”吧。

 

不过,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主流的理论,确实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积累、科学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主流理论自然不是万古不变的,理论的里程碑式进展,大爆发式的突破,也不是绝然不会发生的。相对论的确立不就是这样吗?——但是,如果只是说到这里,则“路边李苦”的劝诫似乎失灵了(“路边也有甜李子”),则民科们又会信心百倍地为自己的所谓划时代发现叫嚣个不停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路边李苦”真的不可全信吗?路边真的也有甜李子等着我们去摘,去白吃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层,即真的有极少的可能出现“路边甜李子”,注意,是“极少的可能”,这主要是指某些崭新的科学发现(自然科学方面)和崭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方面),这些崭新的素材,谁抢先发现,谁的研究就是开创性的,就是填补空白的,并很可能是载入史册的。这就相当于“路边的甜李子刚刚长出来,你第一个路过了”,晚了的话,甜李子肯定被第一个人差不多摘光了。我们不能否认总有成为“第一个路过的人”的这种幸运者,科学史上毛头小子愣头青捡到甜李子也并非没有先例,只是不比中500万容易多少而已。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强调,如果没有足够高的科学表达素养,幸运的新发现也是无法得到大家的充分理解的,因此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肯定,进而不被主流学界认同。正如前文所言,已有的理论在此出了哪些问题?我的新理论为什么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个现象,我的证据在哪里?很多民科根本没学会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来表达自己。当然,我也有充分的把握估计他们根本就不是那个中奖的人。

 

至于第二个层次,则更加适合用来论述科学史上的那些划时代理论。上面说的第一层“路边甜李子的偶然出现和抢摘”,似乎主要对应于一些“先有现象后有理论”的情况,你够走运,赶上了新现象,于是就提出了新理论;而现在要说的第二个层次,或许应该表述为“李子是甜的但不在路边而在深山”,主要对应于像爱因斯坦那样真正传奇式的科学进展,即“先有理论后有实验证实”的情况,这种进展的主角更像“先知”,更容易受到神祇一样的膜拜(尽管主角本人并不一定喜欢这种膜拜)。我想,广大的民科们心目中所梦想的,正是这第二个层次所对应的事情,他们往往先造理论,或根据某些浅显无误的事实硬提出一个对不上号的奇怪理论(实质上还是等于先造理论),然后梦想着有朝一日被大家作为先知来膜拜。但是,我要强调的就是,这种“甜李子”虽然会有,但必须是“在深山”而非“在路边”的。显然,如果在路边,早就被无数先哲给摘了,轮不上你;那么“在深山”是指什么呢?我想指的是:这种待发现的伟大理论如果存在,一定隐蔽在不同学科的疆界交叉之处,是个茫远险峻的思想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前人可能因为知识结构的局限,从而无法到达这个桃源之乡(说白了就是“没学过这科,就不会往这想”)。那么,有志于发现桃源的人,必须要有着全新的知识结构,而这就要求这个人事先必须有海量的、艰苦的并且结构上富有创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个功夫,恐怕是绝大多数民科下不到的(其实我也下不到,但好在我没有民科那种野心)。回到李子的比喻上,要找免费的甜李子,如果在路边赶不上“第一号”(赶不上是正常的,赶上了才是中大奖),就要肯去深山里人迹罕至之处进行冒险,而冒险过程中可能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科学研究是个高淘汰率的事业)。因此这种情况其实不符合“路边李苦”故事的情况,也就是说,根本不能说明“路边李苦”原理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滥用了“路边李苦”这个成语来打击那些极少数的真正有实力、有决心、有牺牲精神的探索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601-406272.html

上一篇:“适得其反”的规定两例
下一篇:【原创打油】拜年短信一则,放弃版权,欢迎转发
收藏 IP: 114.252.95.*|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