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从一些文章看到,说维尔瑟-莫斯特是个风格中庸温和的指挥,不过,刚才看过直播后觉得也不特别确切。固然他选择的曲目(特别是上半场)可能没有杨松斯那样的“热力四射”,不过从全场整体来看,不论是三大曲目版块的宏观构思,还是在加演《永不休止》时按历年传统要求而完成的“耍宝时间”,以及在《拉德斯基》领引观众击掌时对观众表现的即时反应,都让人觉得莫斯特的表现并非一杯温吞水。正如解说所讲,这次之后,莫斯特同样可能会“火了”,接到中国和更多国家的邀请。总之,莫斯特给我的鲜明印象丝毫不亚于上几届的指挥。
当然,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观众们在《拉德斯基》打拍子的表现不太好,我是指“轻拍”的那段。全曲按照卡拉扬留下的传统,一共有四段“轻拍”,四段“重拍”。这次,四段“轻拍”中观众们至少有三段半没对上“点儿”,整得指挥也极其隐蔽地皱了皱眉头,以至于当仅有的半段对上了节奏时,指挥情不自禁挑出了大拇指,潜台词大概是“感谢上帝,你们终于找到拍子了”。在我的记忆里,往年的观众无论是“轻拍段”还是“重拍段”几乎都是很准的,即使开始稍微不准也能在几拍之内找回感觉。今年观众的表现如此遗憾,是不是可以怀疑观众成分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个人怀疑而已)?如果观众中真正的乐迷少了,正根的奥地利人少了,世界多国的音盲名流和音盲游客多了,大概就会导致这种现象吧。
(插一句无关的,每年几乎都能在观众席中发现穿着和服的日本女观众……)
另外说说今年央视的转播吧。我惊讶地发现,祖善老师以及他那长期和谐的笑容今年都消失了,顶替他的徐沛东大腕儿在风格上带来了多年以来的陡然一转。话说与卞大仙儿相比,徐沛东先生言语举动之中少了几分上流社会的“清雅”,却多了不少实干分子的“给力”。例如,形容指挥对情感的拿捏适度“像揉面”这种比喻,估计卞大仙儿就算解说到一百岁也用不出来,哈哈。当然,刘芳菲也挺配合,不多久就以“花卷”来形容圆号的管身之迂回状,那是相当地欢乐啊~~~当然说徐先生“给力”并不是说他能开玩笑,而是有感于他在演出结束后的评论中很“不合时宜”地把话题引到了对我们本土音乐作品和演出品牌的打造的问题上(做噱头、做花架子还是踏踏实实做作品),在新年荧屏莺歌燕舞的盲目乐观气氛中“破”出了清脆凛冽的话语风气。不知道是因为他初次接替这个岗位尚不太懂规矩呢,还是天生就是这个藏不住话的脾气。不管怎样,我很支持他的这次举动,希望明年元旦再次看到他坐在这个演播室。
还有,现场有个观众问题估计是把刘芳菲囧了一下,如果大家看了的话应该记得: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已经从cctv-2彻底转到cctv-音乐了,而一位拒绝了有关部门强推数字电视的观众,现在为了看直播必须每次花一百多块到饭店开房间。刘芳菲当时的脑子肯定在飞快地旋转,在考虑到“台里的决定不便在此口头批评”之后,只能以一个拙劣的抹稀泥式的“看乐迷多投入”把话题对付了过去。大概心里直嚷“导播你给我的这问题让我咋说啊”呢:)
最后提一句,今年的《蓝色多瑙河》里第二段舞曲的时候是不是有错音啊?我是指竖琴或木琴的连续的两个陪衬音,我当时明显感觉那个声音与其他音色出现了小二度不和谐。但是不确认是否是我自己听错了,有没有别人也听到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