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知识的特点和自我教育 精选

已有 7850 次阅读 2011-1-9 1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财富的革命》读 后记

根据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观点,财富是指那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或者要求的任何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财富,如何享受财富?托夫勒认为,当前的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世界发展,与传统的财富相比较,知识经济的财富有了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托夫勒关于知识的论述

1.        知识的性质是非对抗性。与传统的物质生产不同,例如鞋子因为被人穿过而降低价值,粮食因为被吃掉而失去价值,知识的最大特点是不会因为知识被使用而失去其价值,正好相反,知识会因为被别人使用而增加价值。

2.        知识是无形的。我们不能触摸,但我们能操纵知识。

3.        知识是非线性的。很小的灵感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扬志远仅仅把他喜欢的网站分类就创办了Yahoo

4.        知识必须是相关的。只有与其他知识产生联系,点滴的知识才有意义。

5.        知识是可以嫁接的。嫁接地越多,效果越大。

6.        知识是容易携带的。知识的传递几乎是免费的。

7.        知识是用符号来表达的。

8.        知识的储存方法是简单的。

9.        知识不一定是明确的。

10.    知识是不容易被保密的。

在企业界,知识经济的步伐正在迅速加快,最典型的是那些国际大公司。例如,IBM公司仅在2004年花费在研究开发上的经费就有50亿美圆。该公司由保罗霍恩主持的科研队伍共获得3248项专利,几乎每2.6小时就有1项专利产生。这些技术专利不仅提高了给公司的产品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代表了可出售的知识财产利润收益能力。2004年该公司的特许利润就达到了12亿美圆,大约占全年总利润的15%,而服务项目的收入已经达到46亿美圆,占该公司总收入的48%,该公司的175000员工从事各种服务工作,服务部门现在是它最大的部门。现在该公司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完全转变为主要从事销售服务的公司。

现在,IBM公司主导产品不再是有形产品,而是服务和知识产品。

 

二、关于教育的看法

大多数教育或教学改革都接受这种假设:工厂或流水线式的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改革目标是让这种教育模式运行效率更高,而非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模式代替它。多数人仍坚持这种固有的观点,即只有老师才能给予学生教育。

一个教育历史上的不同寻常的事件被人们忽略了。这个事件开始于1977年,当时世界上没有人拥有个人电脑。2003年,仅美国个人电脑的数量就达到1.9亿台。令人震惊的不是个人电脑本身,是拥有电脑的人,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使用方法。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情况是,现在很多人都拥有个人电脑,几乎所有的人学习电脑操作是依靠自己或者完全免费的“义务”老师的指导。

对这一点我个人的体会:我记得非常清楚,1992年,我就读研究生的单位只有几台电脑,这些电脑的作用只是进行文字处理,当时单位有一个对电脑很熟悉的师兄,其他人只有有问题就找他帮助,后来大家的电脑水平一起提高。后来这个师兄毕业离开了,我就成了单位的电脑专家。我非常清楚,所谓的专家,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解一点技巧而已。而且许多技巧是从那位师兄或其他同学那里学来的,就这样我竟然成为了专家。后来毕业工作后,发现新单位也有这样的专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专家的面孔不断改变,但总的规律是总是年轻人最先掌握最新的技巧。我相信,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小的机构内不断上演着同样的剧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实践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自我教育。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就可能提高其生产力,那么我们这种自我教育所产生的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就不能轻易忽视了。

我们再看学校是如何进行这种技能培训的,学校首先要开发课程、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表、培训教师,并为此筹集经费,学员经过数年的培训后进入市场,可能发现学校学习的操作已经不能使用或者接近过时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明显缺陷:不能与快速发展的技术相衔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02678.html

上一篇:一次给小学生讲课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中国学者完全有实力发表更多国际论文
收藏 IP: .*| 热度|

16 赫英 陈安 毛培宏 唐小卿 吉宗祥 吕喆 柳东阳 郭桅 许培扬 朱猛进 姜洪洲 刘广明 张南希 戴力扬 zhangling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