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一次给小学生讲课的几点体会 精选

已有 12773 次阅读 2011-1-7 12:46 |个人分类:科研思路分享|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教育

昨天我给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课,这是我第一次给小学生讲课,但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里我把这次经历介绍给大家,并谈谈的个人体会,也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我这次讲的内容是《气体与生命》,我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我本人是研究气体生理学效应的,而且感觉小孩子应该对这个话题比较有兴趣。在短短30分钟的内容中,我开始简单介绍了空气的主要成分,气体的重要定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温度对压强的影响。然后我重点讲了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讲解了氧气是如何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是如何离开身体的,介绍了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和人的呼吸与循环等。内容可以说是比较丰富,考虑到小孩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就主要采用问答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广泛互动。本来我担心效果不理想,但没有想到效果非常好,整个讲课过程课堂非常活跃。特别是我让他们做了三个小实验,一个是让大家屏气,看哪个屏气的时间长,从这个小实验中引申出氧气的重要性。另一个让大家大口快速呼吸,看对呼吸运动抑制作用,引申出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并讲解了二氧化碳和氧气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关系。最后一个是用石灰水鉴别呼吸气体中存在二氧化碳。

体会一: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超过大学生。对比我过去给大学生研究生讲课的情况,从准备的时间和授课设计上都应该下了更多工夫,从来没有发现象这些小学生表现出那么大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年龄、知识积累和习惯导致的这一变化。但我更认为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无情地打击和扼杀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确实应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各类教育机构多动员一些大学教师给中小学生开展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发现教育存在的问题,给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体会二: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中讲光合作用的时候,说我们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一个学生马上提出一个问题:火山爆发的能量也是来自太阳吗?这个问题十分尖锐,甚至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把这个话说的太绝对了。我只能这样回答,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需要重新找找资料才能回答你的问题。我在讲到气压改变对中耳的影响中,问大家坐飞机的时候是否感觉到耳朵会不舒服。有个学生提出一个建议,是否用一个耳塞来解决这个问题,尽管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但仍是一个好的建议。我听了他们的许多问题,感觉到非常吃惊。我一直希望看到的国际会议上的活跃气氛竟然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中发现。

体会三:小学生对实验有着特殊的兴趣。课堂中有一个细节,开始上课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告诉大家要遵守课堂纪律,但我希望大家能活跃一些,因此就鼓励大家随时提出问题,结果大家提问题非常活跃,几乎没个故事没有结束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要求提问。我在给大家做一个证明呼吸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的小实验中,让大家用吸管吹澄清的石灰水,预先准备了5个杯子,拿出三个让三个同学吹,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要求做这个实验。授课结束后,另两个作为对照的杯子也被学生抢走。我对这些小学生那么喜欢做实验感到非常吃惊。我们是否应该在小学阶段也多提供一些小的科学实验。

总之,我们的孩子们真的非常可爱,几乎个个都是非常有潜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热爱科学的未来人才。看到这样的孩子们,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代表我们的希望和将来。但我们同时要想想,让他们顺利成长为肩负建设将来的重任的人才,到底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多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充满前途的小学生会被我们培养成不一样的大学生?我们是否存在过度教育问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里是我讲课的幻灯:ppt 需要的可以随便下载使用,不要版权。在家里也可以给小孩子做这样的小实验。如果好用的话回头告诉一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01974.html

上一篇:关于氢气生物学的常见问题
下一篇:知识的特点和自我教育
收藏 IP: .*| 热度|

29 刘建彬 彭思龙 陈绥阳 朱志敏 王德华 杨远帆 张亮生 唐小卿 丁甜 吉宗祥 徐索文 李学宽 郭桅 李泳 许培扬 曾庆平 贺乐 唐常杰 齐霁 麻庭光 李毅伟 伍松林 王孝养 郑永军 刘庆丰 张南希 颜志敏 侯振宇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