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人亭《中秋诗会》后记 精选

已有 8106 次阅读 2011-1-5 08:12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也被称为诗人节。“中秋”一词,早见于《周礼》。早在周朝,我国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夕月之夕”,即是指夜晚祭祀月亮。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始于唐,盛于宋。

中秋节,又是“诗人节”。科网学人亭于庚寅年2010911月举办了《中秋诗会》活动,为科网博主提供一个诗词创作与交流探讨的平台。

科学网庚寅年《中秋诗会》共有三十三位作者参加,潇潇洒洒,有61首律绝词曲及新韵新诗集于《学人亭【中秋笔会】作品集》,存于学人亭。其作者,有秉笔东海而观海峡奔涛,有举杯雪域而揽高山白毫,有牵挽西子衣带三秋桂子,有独倚枇杷唱绝青峰天涯,有赌饼乡心而探北国晴否,有红妆玉腕平添忧思难却,有意观至中求证寒寺钟声,有问道兴亡而念平平仄仄,无论椽笔老道,还是雏凤新声,林林种种,堪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学人亭【中秋笔会】作品集》,虽不是洋洋大观,不必过度拔高,但也让人爱不释手,因为她毕竟浸润了一群科学工作者真实的情感,也体现了诗会“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就其风格而言,读后大致有如下几点感言。

(一)

唐诗是诗中有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即概括了着意于画境的唐诗。明《唐诗画谱》中有一幅版画,描绘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画中远山曲岸,长空明月,曲栏围竹,鸦栖桐树,桂旁五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画可言诗,却意味不足,画不出今夜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秋天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的意境。

中秋笔会不乏绘境绘意之作。如卫军英写秋到江南:“水漫残荷香犹在,山衔古木绿未阑”,写秋夜西溪:“蒹葭叶上扶疏影,木槿花开香氲飞”,又如柏舟写秋雨:“篱边蕙草含幽恨,枝上珠榴隐翠阴”,语句清秀,意象唯美,写秋野:“霜天玉露凋乔木,冷月疏星照雁关”,秋色无边,冷峻空阔。诗人汤薇则用蝉声、枫色、清光、夜雨、小案、笔纸、紫砂壶,构筑另一番景致,直至“茗香不见浮”,用词朴实、简洁、凝炼,沉浸在清美的秋书意境之中。再读先生七律《太原晋祠中秋菊展感兴》,用两个典故,写出花姿如舞,飘香似酒,如罗含之文彩,如陶令之攸然,针对元稹“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感伤,赞菊是花晚言异彩,绮成有奇筹,进而“怜它未省伤迟暮,只解凌霜自仰头”,高风亮节,令人感叹不已。

别具一格的,是柏松先生以禅意入诗而言哲理感悟。天上圆月是真知,人间却叹月常半,人的求知求证之路何其平常又何其遥遥,悟到圆处空虚歇呀。千江千月证一月,一月千江化千月,月借千江而分形,色空之对并不是一对一啊。短短几句,道尽科研人的心态与感受。还有马光文先生的“思将鲁叟论中意,求证寒山寺里钟”。

(二)

与唐诗以“赏月”为中心的绘画性、抒情性、神话性不同,宋诗宋词写中秋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如苏轼身处山东诸城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同时,中秋的一种形态是世俗欢愉的节日,“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尤其是明清之后,世俗的情感、愿望俞益浓厚,人们以月寄情,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

中秋诗会也表现出中秋诗词主题的多样性。身居海外思念故乡,有郑融先生的“望里家山迁故貌,晚来心绪寄轻鸥”,而一句“今宵北国云晴否?”竟让人吟哦鸣咽。问归期何年,有丁甜的六言“莫问离别多久”,还有王芊芊的“梦回故里不应迟”,吕铭的“游子常思儿时梦”,表达了“把酒同祝齐望月”的心愿,散文式的直白更显真情如水。明月清光虽掩饰不住思念伤感,却也表现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周猛老师在阿里改则以“長情達娃意非遙”,祝大家紮西德勒!其间杂以志先生的打酱油、挂脸盆、发月饼,相信“笑煞梦中人”。

中秋诗会的感怀名篇当数关燕清君的《秋日感怀》八首。心情是作者的,感悟是读者的,我从曲江早秋,灞上清霜,楚水唐风,吴山宋韵的字里行间,似乎读出作者治学的苦幸与得失,又似乎有王国维的境界说。“木叶萧萧路雨寒,诗书一案喜周旋(《新葩》)”,不是望路,而是行路。“为卿空守月盈夜,风自沉吟到水涯(《盈月》)”,空守月夜,不知是否衣带渐宽。“许是浮云迷去路,灵犀一点自波平(《怀书》)”,也曾让人迷惑而寻觅。“抛卷凭窗心造境,蓦然回首是寒林(《寒林》)”,才达到“但允今宵无比翼,青峰顶上唱天涯(《中秋》)”的至高至上的独孤境界。科网上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又何尝无此感受呢。

科网诗人的眼界是广阔的,也是道义的担承。燕清君评柏舟《秋愤》:“读罢,不由得心中赞,确实好诗!这类题材,能得诗味,已属难得。”马昌凤先生歌中秋,咏盛世,既唱出“犹怜今夜团栾月,遍照东南十五州”的寄语,又道出“何时新建筹边策,重整河山看仲谋”的期盼,在慷慨政事中还不忘勾绘“数声樵唱伴渔笛,几朵红云染树阴”的夕照,“香满蟾宫桂魄柔,金波丽影一轮秋”的明月,其联中规中矩,其诗余味绵绵。还有王随继的《中秋夜.海峡情思》等。

写工作学习的,还有杨永田论证求索 “不知不觉到夜半”,方锦清《几度中秋感怀》的四海求学。语言虽然平实,却也是真情写照。

 

(三)

中秋诗会的长短句,一是词,一是新韵诗歌。西汉设置乐府,虽掌宫廷音乐,却也采自民风,通俗可唱。唱词初名曲子,简称“词”,始于梁,成于唐,盛于宋,由花间而渐成婉约与豪放两派。长短句的形式便于抒发感情,所以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中秋诗会词作得作者10位,作品12首,虽受宋词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影响而显山露水,踪迹可寻,但很难就此分野。

月亮是很浪漫的,无论是一钩新月引起忧伤的思念,还是一轮满月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古来诗人常借明月激起情感联想,然而,月亮也是很傲漫的,此次笔会有几位作者就写“中秋无月”。天上有月,天下无月,一有一无之间竟让人浮想联翩,思绪翱翔。

诗人陈湘明先生作品豪放、气质浪漫,在《水龙吟 中秋雨》中更显挥豪洒脱,“看南归大雁,乘风自若,又何怨、中秋雨?”而在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中,“念迢迢路远,乡关梦里,月明如故”,想是故乡的乡亲父老应在明月下思念远方的游子吧,所以永远是“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今宵无月呢?李泳先生在《凤凰台上忆吹箫.白日浮光》中说,“露冷今宵无月,因昨夜、雷破蟾宫”,天上的月亮都在打雷下雨啊,“好梦谁同?”好梦谁同,只怕新来连梦也难做。卫军英先生在《木兰花慢.中秋无月》中讲,曾经相约,今夜却难留,只好“问细雨梧桐”,却道“姮娥未见”,去去路途渺渺,长风万里悠悠,“剩把千般遗恨,赋予水岸山头”,不只“遗恨”,又兼孤独无言,想“交往平生,清清月色”,“更今宵思念泪空流”,但愿从此后,“伴她圆缺如钩”,还是恨不得啊。不能恨,不能言,这种愁苦,如何消受呀!有绸缪宛转之度,无绮罗香泽之态。

对美的追求,是一种难言的愁苦。常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女的拜月,是想像嫦娥一样美丽,男的拜月难道想当天蓬元帅不成,所以男的祭灶,因为灶王爷上天时有一幅对联:“上天勤言光根苦,下界多带女姣娘”,可见灶王爷是把“美”带到人间,应该多吃糖。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大概是《中秋无月》的思念感动了她,“几番清雨过后,光景尤殊”,“阑影外、悄然桂色,斜阳一抹新书”,诗人也来劲了,“却忆古来章句,也风流蕴藉,慷慨何如?”(《汉宫春》丽日秋怀》)心情好,科网上也佳作连连。梁进水调歌头 月菊对白》也独有情趣。彭雷、鲍海飞、魏东平的小令,或相思幻琴声,或有情人总相牵,或三尺局前会新朋,似乎在直言闫茂伟说的“多半这样儿生活”。王芳《青玉案.中秋》是一首“忧思难却”的政事词,还有一首《木兰花.秋思》未纳入集子,也还丰满生动,有军英君评。侯成亚《水调歌头.答坡翁》以石喻事,把世间许多事情勘破。

笔者《念奴娇.南山秋月》,也为秦岭山川形胜、底蕴丰厚所动,“慷慨何如”,与亭人同乐。

谈到长短句,还要着重说的是现代诗歌,如梁进《秋感赋》,写秋之风雨云露、谷叶果实,排比仗列,朴实无华,却道出秋之漠、傲、郁、缓、落、狂的形象与不做作、不浅薄、不急躁、不炫耀的品格,让人充满满足、伤感、回味、豁达的无穷百味,在以春夏冬的比较中,表达了作者得以升华的热爱秋天的情感。在今天不少标榜革除语言束缚的新诗面前,《秋感赋》以平淡的语言奉献出一杯清香。闫茂伟的《院中树,庭前花》有自度曲的味道,张檀琴《明亮的眼睛》也是一首蕴意的“问”诗。作为科网上为数不多的几位情感细腻的女性诗人,如刘苏峡老师《你问我为什么今夜没来看月》委婉表达了牵月、恋月、思月的心情,王海辉老师《》用极少的笔墨勾绘出秋的成熟与奉献。

另外,古风有徐建良老师的《月缘》,写出了人与月有别亦有缘,郭鸿老师的《临中秋》写出了他乡一人“孤寂飞星汉”的心绪。

 

言长纸短,不能一一评述,引用郑融先生的一段评语作为对各位作者的答谢,也请游客驻足学人亭品一杯香茗:

科学工作者,在科研教学之外,也休闲娱乐,也柴米油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有欢欣,有苦恼,有豪情,有失落,有梦想,有思念。人之情感,往往蕴于中,而触于外,即所谓触景生情。能诗者,最忍不住要做的事,莫过于业余拈笔,将胸中欲吐之喜怒哀乐,尽情寄托于诗词。“人云诗小道,壮夫不屑为。我独谓不然,至情实寄之……”(虞愚诗)。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网的许多博主,不仅写科学论文,也写诗词。

这次中秋笔会的诗词,便是博主们生活体验的结晶。欣赏一下吧。

 

去年12月,就开始写这篇后记,断断续续,几次易笔,一直难以成稿。元旦三日,再次认真地拜读了所有作者的菊笺兰章,或起而旋舞,或咽而吟哦,以至冷淡了家务。今日总算完成却不成霞蔚,呵呵,见笑见笑,阿弥陀佛。

再次祝朋友们新年身体健康,成就不凡。

 

2011年元月4日于西安灞上

不知为什么出现了一些蓝色。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401102.html

上一篇:《父亲的手》读后记
下一篇:门中自有千锺粟
收藏 IP: .*| 热度|

26 刘俊明 武夷山 张志东 孟津 卫军英 郑融 赫英 梁进 孙学军 陈国文 丁甜 吉宗祥 刘圣林 陈湘明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徐耀 柏舟 丛远新 刘波 黄锦芳 王随继 small03 hxdai2008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