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应黄老师的《晶界烧结陶瓷》等

已有 3389 次阅读 2010-11-4 20:1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陶瓷, 黄庆, 粉体

应黄老师的《晶界烧结陶瓷》等 (180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04, 2010 02:48AM

黄老师的最近对《晶界烧结陶瓷》有些博文([www.sciencenet.cn]),很有趣。刚好,镜某对此也有些“研究”。 
首先陶瓷原料是来自粉体。这个粉体就很难理解,因为粉体的表层并不是晶体,人们很不容易标定他们的结构。把这样不知道结构的东西能烧成陶瓷,应该算是个“奇迹”了。 

能否追踪粉体表面的扩散和融合?也许用同位素追踪可以做到。但是这样工作并不被看好,因为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作,也没有需求必须要搞明白这些机理。上千年不知道也都过来了。这一点上与原子弹研发不同。作为技术研发,如何能看到粉体表面的扩散和融合应该是个需要惦记着的问题。 

电场的效果问题,Rishi Raj的论文里给出了一些实验数据。100V/cm的电场强度平均到一个原子尺寸上是1μV/Å,比起化学反应需要的能量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与热能都无法比较。因此电场的作用要来自尖端的集电效应。但这样的问题一来,就又搞不清了。材料的“放电”现象也是个研究领域了。但愿黄老师的梯队里也能有这样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因为与强电打交道的陶瓷,必须要有这样的研究。但是宁波临海,空气中的盐份高。这一点很可能是致命性的弱点。当然,投钱可以改善环境,这不是个大问题。 

说到“物理参数”,一般可以知道的都是宏观体积的量。想知道的基本上都没有。比如表面的电阻、电感,基本上都是未知的。 

说到工艺,除了加电场之外,还可以通过加氢气来促进原子扩散。这在金属、半导体材料领域是个常识了,但很少在陶瓷领域里见到。毕竟能用氢气的设备造价会很高,与出发点的“晶界烧结途径极大降低了陶瓷烧结需要的能量”的愿望相悖。 

“在低电压下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电阻率和外加电场的依赖关系,而前面讨论过的研究结果却证据确凿地显示有这样的关系”显然可以推测测量实验做得不合适。所测的电阻是来体积效应的,而烧结则是表面的。 

搞清楚这样的问题还是需要改革测试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靠买设备来测量恐怕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比较一下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在石墨烯材料上的研究手段,陶瓷界的技术水平还差着几十年。但是这个“落后”到了中国也就“饱和”了。也许就是这样的落后领域里能搞出些名堂来。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80453.html

上一篇:走进丁丁电视:文艺沙龙谈论初到美国的故事
下一篇:称个空瓶,放只蚊子进去,看质量变化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