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自我意识”的计算机科学解释 精选

已有 7691 次阅读 2010-11-3 23:45 |个人分类:研究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盗梦空间, 停机理论

The Computer Science Interpretation of "Self awareness"

 大脑神经网络所处的两种状态:警醒与睡梦
 
引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将警醒和睡梦看作是两个运行的程序,且这两个程序不能同时运行(忽略中间状态)。
 
认知停机问题
 
“停机问题”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将其推广到认知科学领域,我将它称作“认知停机问题”。
 
对于警醒和睡眠这两个运行的程序,都存在运行和停止的问题。唐常杰老师证明梦境中是不可能检测出梦境是否会醒过来的[1][2][3]。可以将唐氏定理简单地表述为:
 
定理1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存在一种方法来判断这个梦什么时候会终止。
 
另一种等效的表述:
 
定理2一个人在做梦的过程中,不存在一种方法可以证明自己是在做梦。
 
证明:
 
(同停机问题的证明以及唐常杰的证明)
 
既然警醒与睡梦是两个可以互相转换的状态,将上述定理推广到警醒状态,则可以表示为:
 
定理3一个人在警醒状态下,不存在一种方法可以证明自己进入睡梦状态。
 
或者等效地表述为:
 
定理4一个人在警醒状态下,不存在一种方法能够证明自己是警醒的。
 
证明:(同睡梦过程的证明一致)
 
上述定理还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一个正在做梦的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梦将要中止,那他就不再是处于做梦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进入了睡梦状态,则他这个时候他肯定就是警醒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明自己现在是警醒的,由于警醒与睡梦是两个不同的状态,只能二选一,则他就能够证明自己进入了睡梦状态。
 
定理4很奇怪,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证明自己是警醒的,那他又如何去理性地完成各种任务?这主要是由于一个人是处于外界环境中,且与其他人有着不断的信息交流的。通过这些外界条件,一个人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是否处于警醒状态。要让一个人完全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可以采用感觉剥夺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完全处于感觉剥夺状态会如何?我读书的时候上心理学课,老师说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结果非常残酷。
 
“我”是一个什么东东?
 
从上述的“认知停机问题”出发,可以对“我”这一概念进行初步探讨。
 
一个人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诸如“我”是什么概念,为什么“我”与众不同?为什么“我”知道这些东西而其他人却不知道?如果没有了“我”,这个世界还存在吗?……等等,如果不借助外界条件,一个人是无法解释清楚这些概念的。但如果你面对其他人,你则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诉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
 
如果将上述的4个定理综合在一起,可以表述如下:
 
定理5一个人不论在什么状态下,都不能够证明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证明自己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外界条件来实现。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们经常用到的“我”的概念,完全是相对于外界物质条件、其他人等参照物而形成的。离开了这些东西,“我”就不存在。此时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无法从外界获得任何的感觉输入和输出。当然大脑中存储的过去已经形成的“我”的知识还会起作用,但这只是一种如同计算机硬盘中存储的数据那样的东西而已,“自我意识”会逐渐淡化。
 
这种情况下大脑神经网络的运行,就完全等同于一台始终都运行着的计算机。
 
让计算机具备“自我”
 
由此推测,如果要让计算机获得如同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有个性,应该让一个计算机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从与其他程序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形成计算机的“个性”。
 
 附睡眠和警醒转换状态图:

 
参考文献:
 
[1] 唐常杰 递归梦的判定性与图灵停机问题--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947
 
[1] 唐常杰 用科学家的目光看《盗梦空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573
 
[1] 唐常杰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一:梦里乾坤嵌套深,醒来可知在哪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2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380187.html

上一篇:进入别人梦境的一种方案
下一篇:书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5 孙学军 张新 唐常杰 罗汉江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