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催化文章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但是要写下写文章的体会,就犹如会骑自行车的人要向别人讲解骑自行车原理般地困难。催化文章有两个部分最能反映学术水平,一个是Introduction,另外一个是Discussion部分。我暂且不多说两页快报和综述文章。两页快报也有讨论,只不过是浓缩的讨论。就标准的催化长文章来说,如果Results和Discussion部分合在一起写,说明作者没有什么好说的;而写得好的文章,Results和Discussion部分是分开的。Results部分反映的是实验事实,而Discussion反映的是自己的思考、解释、假说、论证,是更进一步的。可以说,Introduction部分如散文,Experimental部分如说明文,Results部分如记叙文,而Discussion部分如议论文。对于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发表的催化文章,一般讨论部分占据发表时的一页,等于间行打字的四张纸。对于在Catalysis Letters上发表的文章,讨论部分可以稍微短一点,点到为止,意犹未尽。对于在Journal of Catalysis上发表的文章,讨论部分可以稍微长一点,写两个印刷页(等于间行打字的八张纸)是正常的。
在论证的时候,条理要清楚,结构要明确。每一段第一句话都是总起句,一段表达一个意思。而且第一句话不是陈述,不是"Fig. x shows that...",而是"The first explanation for the promotional effect is that..."。论证有一定的句群结构,为了更好开展论证,介绍大家一本Learning Express出版的Reasoning Skills in 20 Minutes a Day,网上搜索书名,有免费下载的。这本书介绍了常见思维方法、逻辑方法和逻辑陷阱。读了这本书,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自然就有提高。
以上我讲了写Discussion的一种套路:根据一种现象,提出三种(或者几种)解释,然后分别讨论。现在我要介绍的是另外一种套路:在催化剂当中加入一种添加剂,得到实验数据,然后分别讨论这种添加剂的几种作用。(http://dx.doi.org/10.1016/j.apcata.2007.05.019 Z. Ma, S. Brown, S.H. Overbury, S. Dai*, Au/PO43-/TiO2 and PO43-/Au/TiO2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Effect of Synthesis Details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327 (2007) 226-237.) 当然对应一个添加剂的作用,有时候是正面的作用和反面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并不是一面倒地说“这个东西就是好”,而要把这些正面和反面作用分割开来讨论。
如果有的文章写了Discussion部分以后,感到实在没有东西讨论怎么办?没有东西讨论不要紧,注意的是不要把实验结果再复述一遍,但是可以Results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找出规律来。这是写Discussion的第三招,见我写的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g4126503523861u2 Z. Ma, F. Zaera*, In Situ Reflection-Absorp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olecules on Polycrystalline Platinum Substrates, Catalysis Letters 96 (2004) 5-12。归纳是必须的,能够理清线索,但是不要和Abstract和Conclusions部分重复。
在归纳完以后,讲清楚在别人的文章里面有没有得到类似的结论?用别人的结论能否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工作,指出还有什么问题有待下一步研究,对未来进行简短展望。在这里,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非常重要,这叫"to put our results in proper perspective"。不同小组做的东西不完全一样,有的不是直接证实,而是间接证实,间接关联,间接有启发。把这些事情说出来,审稿人会觉得作者看了很多文献,也给同行应该有的承认,态度非常端正;审稿人还会觉得什么?他们还会觉得你的(“惊人的”)结果是“正确的”、“对的”、“吻合”的。让我们这么分析审稿人的心理学,你加了某种东西,发现转化率从40%提高到80%,得到了“惊人”的结果。那么审稿人就会想:“对不对啊?”他会有一种警惕意识和怀疑态度。但是如果你说:“某某某报道他们加了另外一种东西,也发现转化率从40%上升到85%。”,那么审稿人就觉得轻松了,危机过去了。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我主要根据第一作者的实验亲笔撰写的第二作者文章的讨论部分: H.G. Zhu, Z. Ma, S.H. Overbury, S. Dai*, Rational Design of Gold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Post Modification of Au/TiO2 by Amorphous SiO2 Decoration, Catalysis Letters 116 (2007) 128-135.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g81727p87611622r/fulltext.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