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广告:人生自古谁不被委屈

已有 10592 次阅读 2010-10-15 09:30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组DNA技术,举世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发明之一。
 
它将分子生物学的科学革命,推广到生物技术革命。
 
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因克隆、扩增和表达,使分子生物学遍布生命科学,从基础生物学到农业、医药,也给考古学、人类学、司法破案提供了新技术。
 
它奠定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直接导致新型方法生产的胰岛素、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乙型肝炎疫苗等一系列生物制药产品的上市。
 
它推动新的分子诊断、治疗方法的探讨和产生。
 
多数人公认,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生物化学教授Herbert Boyer和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学教授Stanley Cohen,是发明此技术的两位主要科学家。
 
他们于1973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阐述他们发明的DNA拼接方法,成为国际上常用、简洁、有效的方法。世界上许多生物学实验室,今天用的克隆基因的质粒,多半来源于Cohen实验室的质粒及其衍生物。
 
同期其他科学家也探讨了重组DNA技术,但其方法不是后来常用方法,不易普遍使用。
 
1976年,以重组DNA为核心技术,40岁的Boyer与29岁的风险投资家Robert Swanson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使旧金山湾区成为生物技术产业诞生地,为 世界创立生物技术产业。
 
1980年,美国专利局授予Cohen和Boyer重组DNA专利。三十年来,它为UCSF和Stanford两大学带来三亿美元专利收入,成为世界上获利 最多的生物医学专利。
 
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将重组DNA技术归功于斯坦福大学另外一位有重要贡献的教授。本该三人同时得的奖,因为化学奖委员会跨到生物发奖时不够慎重,从此将Boyer和Cohen排除在诺贝尔奖外。
 
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老师邀请,Stanley Cohen教授将于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在一楼报告厅做学术报告。
 
此文代为广告。
 
Cohen SN, Chang ACY, Boyer HW, Helling RB (1973).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ly functional bacterial plasmids in vitro.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0:3240-3244 .
 
Cohen SN and BOYER HW (1980). Process for Producing Biologically Functional Molecular Chimeras, U. S. Patent 4,237,224, initially filed November 4, 1974, issued December 2, 198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373485.html

上一篇:我的名单差不多要过时了
下一篇:猪会骗猪 鸟能唬鸟
收藏 IP: .*| 热度|

2 王鸿飞 stoneblue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