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诺贝尔奖的意义旨在弘扬科学精神

已有 12844 次阅读 2010-10-6 15:5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家, 诺贝尔奖, 科学素养

近代以来中国人有两个深情的心结:一个是实现百年奥运梦想,一个是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如果说2008年以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志着国人百年奥运梦想成真的话,那么非常遗憾的是,诺贝尔奖这个百年心结则多少有些让人失落。每当提起这个话题,可以说人们的感受真是五味杂陈,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我们的教育科研体制是最大的羁绊,也有的说诺贝尔奖是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当然更多的则是叹息年复一年的诺贝尔奖,又没有中国人的份儿等,可是远比获奖名单中是否有自家人名字,更为重要的是对诺贝尔奖意义的认识,即诺贝尔奖旨在弘扬科学精神这一点却被人们严重忽视了。

显然如果总是把关注的焦点凝聚在诺贝尔奖中是否有中国人的名字,而全然不顾及诺贝尔奖的精神实质,无疑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即便有朝一日,获奖者行列中出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名字,那也只能说是偶然碰上的,不具备必然性和可持续性。因为精神的东西往往是主宰,是力量的源泉和科学实践的支柱。惟有保持这样的精神资源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才真有希望,到那时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类科学实践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宝贵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们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放的科学观念、顽强的科学毅力、远大的科学志向、博大的科学胸怀、崇高的科学理想、坚定的科学信念,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诸多精神要素的集合,诺贝尔就是上述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诺贝尔奖所要张显的就是这样的科学精神。

诺贝尔本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在科学精神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凭着顽强的科学毅力自学并成功研究了350余种专利成果,掌握了6门外语。他一向秉持开明开放的科学态度,将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这样的行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他之所以坚持要研制炸药,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杜绝战争。时常萦绕在他耳际的问题是,人类都是兄弟,应该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有战争呢?他倾其所有设立诺贝尔奖,就是为了“以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他要致力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科学的进步。

于是有人这样评价诺贝尔奖,“迄今在作为个人以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之中,这恐怕是空前的”。事实的确如此。

此外,诺贝尔奖的评选与运作也是对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诺奖主要奖励那些原创性的科学发现与成就,奖励那些为人类和平和社会进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奖项的内容与评选程序都要体现客观、公正、真实和正义的原则。对于获奖者而言,“他或她不仅在心理动机、科学态度和理想信念方面必须表现出纯洁、坚定和崇高的品质,而且其行为还必须遵循基本的科学规范、技术规范和学术规则,即默顿(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提倡的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首创性等。”

再次,诺贝尔奖还十分关注获奖者的受教育情况。不是有环境改造人的说法吗?虽然诺贝尔奖不是以受奖者所受教育学校的名气大小决定是否有资格获奖,但是诺贝尔奖在实质上是对获奖者曾经受过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的充分肯定,而它们的核心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比如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以及其他几所多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知名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摇篮,是因为这些著名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一流的教育环境,很好地培养了诺贝尔及诺贝尔奖所推崇的科学精神,正如谷贤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及由此形成的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实际功利的品格,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底蕴。”

总之,用蒋美仕先生的看法,诺贝尔奖精神的实质就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的、由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奖励获得者所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即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精神整体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在我们一再呼唤诺贝尔奖,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认识和弘扬诺贝尔及诺贝尔奖所凝练的科学精神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370278.html

上一篇:这样的“师兄文化”一点都不好玩
下一篇:把自然还给孩子
收藏 IP: .*| 热度|

4 侯成亚 许培扬 朱猛进 孔玲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