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揭穿了谜底的魔术不稀奇——与青年朋友谈科研(2)

已有 7129 次阅读 2010-9-27 11:11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途径, 诀窍, 眼高手低

刘谦的魔术风靡一时,节目五光十色,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偶尔,他也会戳穿一些小魔术的“西洋镜”,你一看,原来也没什么了不起呀!无非是眼疾手快,充分利用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错觉而已。是的,揭穿了谜底的魔术一点也不稀奇!变魔术如此,做科研亦复如此。看看已经发表出来的科研成果,有人也会觉得,这些结果没什么了不起。现在,接着上一篇博文的话头,说说科研入门者的另一个误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有过一点科研经验的人知道,科学研究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要经过准备、孕育、豁朗和验证的复杂过程(详见2010-08-14的博文)。先得找准论题,然后清晰地表述问题,确定求解路线,经过冥思苦索,反复失败,最后豁然开朗,寻得问题的解,验证成立之后还得敷衍成文,最后,才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迈出或大或小的一步(没有这么“一步”,就是没有创新)。可是,在眼高手低的人看来,这一切没有什么,好像问题的提法、解法和结果都是一般般的嘛!因为,这是“揭开了谜底的魔术”!比如说,用电磁学的毕奥-萨瓦尔定律求解涡线的流场,太简单了!但是,要是你,你能事先想到吗?再如,经过简化,把浅水波的问题化为空气动力学问题,眼高手低的人会说,这也没啥呀!但你能有这样的创意吗?

说实在的,任何一项工作、一篇论文,真正的knowhow(诀窍)也就那么一点点,问题是你能想到吗?回到变魔术来:刘谦设计的魔术,其实,诀窍也就那么一点点,你想得出来、变得出来吗?特别是,在未经提示之前,你能揭穿他的把戏吗?

什么是科研的本事?

——能在青萍之末、微细之处,捕捉住问题,抓住解决问题的线索;

——能出奇制胜,通过最合适的途径走向胜利之路;

——能步步为营,攻克问题的难点;

——能细致周详地罗致证据,论证自己的结果的正确性。

而这一切的过程,往往并不写进论文里,需要你在阅读中认真体会。

眼高手低的人,通常认为别人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己呢?小题目不屑做,大题目不会做,到头来一事无成。这些年来,我已经目睹了太多的这类例子,有时实在为有良好知识积淀的一些年青人感到惋惜。另外,还有一些年青人,做科研工作追求过分的完美,也往往影响出成果,待日后细说。

对于一个科研入门者来说,如何避免眼高手低?我在与青年学子谈心时,常说到如下几点:

第一,               尊重前人的劳动及其成果,认真琢磨:他们的工作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可能克服了什么困难?他们在掌控方法论方面的长处何在?要是换成自己,能想得出来、做得出来吗?这样,就能对前人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二,               自己认真效法,实际地干起来,从而体会科研的难处和乐趣。我常与青年朋友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这里将其用于做科研。一开始不妨做练习性的小题目,甚至做些重复性的劳动(例如,从一个新角度解决老问题;甚至简单地再现前人的成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练本事,不是为了炮制论文(若硬要写,产品一般只能是“垃圾”论文);

第三,               在初步尝到做科研的甜头后,再去啃大题目、难题目,争取出好结果。到这个时候,你的眼高手低的毛病也随之消失了。

 

青年朋友们不妨试试。

 

写于20091012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52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7415.html

上一篇:投入科研要准备多久?——与青年朋友谈科研(1)
下一篇:摆脱“Yes,sir”的精神枷锁——与青年朋友谈科研(3)
收藏 IP: .*| 热度|

11 江洋 章成志 罗帆 唐小卿 袁贤讯 宋保业 贾文峰 唐常杰 卢东强 zengfeng shuishousong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