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走近Riverside----生命中的一页【修改后发表】

已有 9003 次阅读 2008-8-29 04:31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UC Riverside,会在我的生命中写下怎样的一页?

   人的生命中有很多感叹,而有些感叹,却要用几年,甚至一生的时
间去产生!两年前,当我于3月20日接受了全美排名83的UC Riverside,却在4月1日(远在截止日期之前)拿到全美排名20的Rice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知道以后在我回首往事的时候,又会增加些与众不同的感叹。

   到了这个山上不长草木的地方,空气新鲜而沉闷。星期六、星期天学校里面冷冷清清,到了晚上,化学系也是冷冷清清。学校里中国人成堆,我中午晚上不带饭而到外面饭店买饭吃也成了大家午餐时间议论东家长西家短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有的忙实验,有的忙把家属F-2出来,想在这里找个女友真的比登天还难,不是男看不上女,就是女看不上男,更何况很多男女都已经名花有主了。在这里的环境里,“跳槽”成了家常便饭,很多人读了一年、两年,都另寻高就去了。到处有人问:“怎么,你怎么还没有转学啊?”到处有人做着毕业留美找工作年薪十万(美元)、在海边买幢别墅的梦想。这个环境就象是个没有方向的环境,大家不知道将来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于哪里。曾经,我很苦闷,第一年一直在上课,实验也没有做,而我的同学有的已经出了半打Science、Angrew Chemie、JACS了。由于没有实验结果,有时候也听到别的同学说我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也不过如此,我感到很不是滋味,差点反唇相讥,你们充其量也不过是毕业以后给美国增加了个饭碗而已。老实说,要说别人,总归能找到说的理由,这要看你怎么说了。你既可以正过来说,又可以反过来说,特别是在这个大家个性都很强的时代。这种令人讨厌的“春秋笔法”我们听得多了,比如你可以形容一个老师工作不错,文章多;另外的人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一句话就能够把这个老师一棍子打倒:“这又有什么稀奇,不就是剥削学生的结果吗?哪一个数据是他自己亲手实验出来的?”所以,在这个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社会里,在这个人人都以为自己代表真理的世界里,如果别人用“春秋笔法”来对待我们,我们同样也会用“春秋笔法”予以还击。)

   第一年第三个学期(我们这里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我开始正式涉足课题,首先看文献,看仪器原理、看仪器说明书、研究过去实验室工作者的实验报告,一看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我给老板的月报告只是写我有什么实验设想,说这些实验设想可以出文章。老板说,有想法很好,但想法只是想法,不代表文章,没有数据就没有文章,更何况想象中的东西,到了实际,往往观测出和想象不同的结果,这很正常,否则为什么要做实验?第二个月,我还是在看文献,月报告归类整理了300篇文献,老板还是说没有数据。其实,我也有难言之隐,我说我要做助教,每个星期教两次课,还要备课、批作业、监考,还要上英语课,一出门,每周24个小时就丢在这些杂事上面了,我说我在中国就一心做实验,没有那么多杂事。他说,这是美国的特色,即使是我这个教授也不例外,也要教课、和科研,到了美国,从事这个职业就要统筹安排时间,同时工作长时间,这里不在乎你几点来,几点走,有的人喜欢早上工作,有的人喜欢半夜工作,但如果真的要做好工作,每周起码40个小时要花在研究课题上面(不包括做助教的时间)。我看到回复的email,便心想你是不是认为我偷懒啊,其实我早上9点来,晚上都是12点-2点才离开实验室的。还有一个难言之隐是仪器坏了,对于一个新手,熟悉课题和仪器总要一个过程,更何况仪器瘫痪了。仪器坏了,老板说我来和你一起修,修了一天,仪器可以工作了,但装置还是散在那里。这套装置,全世界只有一套,老板不怕其它实验室做同样的工作,因为搭建装置极难,就是给了图纸,不熟悉的人从零开始搭起来起码要三个月,等别人仪器搭好了,我们文章都发表了。“解铃还需系铃人”,老板不惜重金,从日本东京理工大学专门请来了这套装置的搭建者,花10天时间教我。这个实验室的人实验技术都很高明,那个日本人的实验技术更是高明,才三十几岁就出了80篇外国文章。他来的那一天,调试红外。红外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红外光路是最难调的。别人调红外,需要用感热薄膜指示光路,但这东西我们这里没有。但见他就是凭借经验、感觉和反复调试,只用了三个小时就把装置给恢复了。而如果我没有他的指点的话,一上来就是用三个月也不能调好,很多东西都都是要经验的。 
   
   十天后,他走了,我无心恋战,准备迎接qualyfing笔试,和回国缘分神奇地,如几年前算命先生在一首打油诗中所预言得那样,神奇地降临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当人回首往事的时候,就知道有的时候一年就走过了几年走不过的路程,机会来的时候,就要勇敢地抓住它!等到我暑假从上海回到Riverside的时候,就已经从“普通群众”发展成为“政治局委员”了。暑假回到这里以后,我硬着头皮修仪器。一开始,我还想依赖在日本博士后已经现成调节好的光路上面,但事实证明这种短期行为是行不通的,因为我要做几年的,如果不熟悉仪器,自己不能修,这走不了多远。我硬着头皮把仪器光路元件全部打乱,从零开始!不用感热薄膜,只凭借自己手的感觉和反复调试,调了几天都没有什么收获。一天晚上当我要回家时,我关灯,忽然看见红外仪器里面出现两道激光,我恍然大悟:原来,虽然我没有感热薄膜,但是激光也可以指示光路!于是我就关着灯用一片柔软的纸头来显示激光,让激光来告诉我红外的方向!我又调节了好几天才调好。谁知道用了一个星期,又不行了,又调。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是越调越快,最快的一次十分钟就调好了。

   于是就开始做实验。暑假长达三个月,暑假里的实验是难忘的。女友还没有来,我就连着干,根据实验的需要来调节自己的休息,经常是干活干到凌晨才回家睡上五个小时,再去学校,有的时候甚至两天才睡了一个小时。我们实验室一个博士后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老婆刚刚生下孩子的时候,他还在学校里面干通宵,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咖啡是一壶一壶喝下去,每个月交的数据一叠一叠的,大概一个月的工作量就可以出篇文章了。实验室充满乐趣的,有时候能得到完全符合想象的结果,很多时候的结果出乎我的想象。有的时候,没有信号,出了故障,这就象给我的一个智力竞赛。我找原因找啊找,几天几天地丢下去,终于找到了原因——科学就是这样,做得出总归是做得出的。我的眼睛里开始看到文章的雏形,按照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感到这样已经可以出篇文章了。 

   我急匆匆地写完文章给老板,第一稿(间行打字)长达48页,我的心理估计是可以投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老板开完会回来,两天就改完了,但见文章上面都是红笔,很多文字、图表都删掉了,还有重大结构调整。他作为导师,开始指导写文章了。他说每当你写好文章,要闭上眼睛,想想这篇文章有哪些于众不同之处,你要说一个什么中心点,文章要集中到一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你五张图,报道五种不同东西,但现象是完全一样,所以你要用最经济的图像表达最多的意思,你可以就列一张图,然后说其它结果类似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的图,作为月报告很好,月报告要数据完整,但写文章不是月报告。第三,你的这张图,6个东西都没有信号,这是预期结果,但是哪有一张图上罗列6条直线的道理?你只要拿出一条直线,和其它图有信号的比,罗列在一张图上就可以了。第四,其它有的图,要删除,令文报道!我说,为什么?写文章要有创新点,但我认为如果有几个创新点,文章更好。老板说,你说得对,但是这几个创新点要相互紧密联系,不是机械叠加!老板这几个问题一题,顿时把我问倒了。不过我想还好,只要把他叫我改的地方作文字修改就可以了。我马上几天就改好了,这一次老板看了两星期才看完。我去问他看了吗,他说看了,说他喜欢“拿起来,再放下”,多看几遍。拿到第二稿的修改意见,我感到更加头痛了,本来以为这次修改好以后,就可以投稿了,想不到老板看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叫我补数据进行定量比较!一开始我对此还不以为然,心里想这写文章的时候只要一笔带过就可以了,别人写文章的时候都这么写的,别人都写“原因可能是什么什么,有待进一步研究。”,然后引用两篇文献就完了,或者说,“原因我们正在研究中,有待在将来报道”,可老板硬叫我补数据。我气喘吁吁地补了半个月数据,简直衰竭了。不过通过补数据,我感到他的经验真是很丰富,补的数据很有用。拿到数据的时候,他说:“你看到了吧,你可以感觉到文章的档次,和你以前的期望值相比在逐渐上升呢。”老板该完第三稿以后,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缺乏“出击线”,他说数据好不代表别人都会喜欢,比如以前有篇文章数据多而好,但是退稿了,就是因为有的数据只是表观数据,没有很多东西可以说。(再比如说你砸开电灯泡,拿出其中的钨丝来做催化剂,得出的动力学曲线很漂亮,但这又说明什么呢?这又有什么意思呢?)此外,他还提出无数我根本想也没有想到过的深层次问题,不通过做实验根本无法解答。不过我已经有点倦了,心想还不能投稿啊,修改文章的时间拖得很长了。老板说他要出精品文章(ground-breaking work),他这么做,“是提高我的声誉,也是提高你的声誉”,号召我向Journal of Catalysis、JACS进军。我说我不敢投这样的杂志,他说,首先,如果你认为有创新点值得一投,就去投,因为我以前投了,所以现在我有这么多JACS,如果不投,就没有。其次,无论投什么杂志,投之前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然后看看能不能投更好的杂志。(他的意思是说不要首先定位什么杂志,然后工作做到“够了”,就嘎然停止。)我本来还有一个工作正在整理中,草稿也几乎写好了,按照已经有的工作量和结果的冲击力,我估计可以投Colloid and Surfaces A或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但听老板在谈话中这么一说,我就决心沉下去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我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老板也提出了很多我本来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和实验思路,我感到眼前的路顿时开阔起来。其实这就是在引用因子1点几的杂志发文章,和在引用因子3点几杂志发文章的区别。世界上有的实验结果只是报道表观现象,不能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能提出理论性、预测性、启发性的东西;而有的实验是现象的升华,有的科学家越是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越是喜欢研究为什么,而不是一笔带过。他这么说,我只好第三次补数据,一补又是半个多月。回过头再看看几遍修改稿,全部是“一片红”,改到最后大概没有多少句子是我的原话了,新的实验加了不少,连图都重新画了。(老板说他喜欢用另外一种画图软件,左边空多少、右边空多少,用什么字体,字体大小,从这个实验室出去的图都要统一风格。)改到最后,一篇文章做实验、修改弄了半年都没有弄好,不过 我却有了“超越性”的认识。为什么一些教师出国前只做一般工作,出国一“镀金”,再回来自己独立工作能够形成超越,原因也许在于此。老板要求很高的,引用因子2以下的杂志从来不主动投的(除非约稿写综述)。

   我服了他了。一开始,我不是很服他。因为他的本行是碳氢化合物的表面化学,而不是手性表面化学,他手下也有好几个相去甚远的研究方向,一会儿是碳氢化合物的表面化学,一会是分子束,一会儿是选择性氧化,一会儿是其它东西,所以我一开始暗暗怀疑他是不是象我那样地看了上百篇我课题的文献。这种怀疑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我向他索取这个课题的申请基金报告,顿时被折服了:他的申请基金报告长达近50页,文献总结地很详细,文献了引用了上百篇。后来到他的办公室去,他拉开文件柜,里面一格一格的,什么课题的文献都有,他还一叠一叠地找文献给我看。通过互相沟通接触,他也逐渐了解了我的勤奋、思路清楚,和个性。我们就实验问题展开过很多面红耳赤的争论,有时候他提出一个设想,我马上说这是行不通的,为了证明行不通,我会举出十八条理由来说这行不通。不过应该承认,学生和老师的相互探讨对实验室很有帮助的,老师经验丰富,能想到学生想不到的东西;学生懂得实验的细节、检测极限、误差的来源和消除,能估测实验想法在技术上是否可行,“优势互补”很重要。

   
旧的一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思绪万千。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很多港口,它们将定义一个人所走过的全程。这些港口,有种神秘的力量,有时候人走到这个港口,而如果当初稍微偏一下,就会走到另外一个港口,得到难以预料的结果。有时候人的进步是很快的,一年给人的改变会很大。Riverside,展开了我生命中新的一页。 
后记:本文在经过精心修改后,已经由《中国研究生》2010年第4期“地球村”栏目刊登,第27-28页。修改后的版本,删繁就简,从4800字变为2500字,重点也突出了。故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刚出国留学时的困惑;(2)修仪器;(3)做实验;(4)写文章过程中和导师的互动。
 
文章下载:生命中的一页.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6576.html

上一篇:写科研论文导师不传授的细节
下一篇:走近Riverside------记一段难忘的经历【发表素材】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