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有曾为我学生者来信,涉及学术与人生,吾复以如下内容(要点):
上次和XX谈了一些,我的意思主要是,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应该是“到什么山砍什么柴”,20岁的心态不该像30岁的心态,30岁、40岁、50岁......都应有所当有的心态,反过来也一样,所以,像你和XX这个年龄的学者,绝不能像我等这样年龄的人的心态,内心要有点儿功利意识,否则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竞争性,不能很好地按现实生活规则行事,就很容易被挤到边缘地带,失去本可有的学术资源,这既不利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实际工作,也不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关于这一点,我也曾对小X和小X都先后讲过的,这并不意味着我这个人功利意识很强,但看到周围的现实情况,很为你们这批优秀人才抱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另外,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也很重要,学术的原动力还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一个学术共同体是如此,一个学者也是如此。今天这个时代特别是当今中国社会,暴露出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学术无非是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的一种升华。
理论思维水平则须通过研习以往经典作家的著作来提高。把最重要的一些经典著作弄熟搞透便可以了,不必也不可能把天下的书读尽,何况“尽信书不如无书”呢!理论思维的锻炼除了这个途径,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的经常性思考来达到。
学问无非是掌握两样东西:“理”(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气”(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因”)。我认为“气”的根本内容还是现实生活材料,历史生活材料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这两个方面的材料都必须获得“理”,才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并且能走向未来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因”最为重要、最为根本,而“目的”总是指向未来的,没有“目的”就没有未来,“理”的实质性意义也就在于它能使由历史和现实所构成的生活过程延续到将来,所谓“生生不息”者端赖于“理”,非“理”则人类文明断不能无限的向前进步。“理”的这种意义使它代表着生活的希望,所以,重视“理”就是重视未来,获得“理”就能使生活充满希望,从而世俗的生活也就获得了超越的意义。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62749.html
上一篇:
《新道德经》(第1一5章全文)下一篇:
文化难改就像本性难移